简友广场散文

脚踏糕

2020-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微晨清影

“脚踏糕”本名年糕,是江南吴地欢度春节的传统食品,因制作时需要用脚踩,顾得此名。 主要分布在无锡~常州一带,每逢过农家都蒸做。

江阴人每逢过年都有做脚踏糕、吃脚踏糕的习俗。脚踏糕不仅是美食,还蕴含着深刻的饮食文化内涵。“糕”谐音“高”,过年吃年糕被赋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表达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良好的祝愿。

上面的两段话,是我从网上百度来的,这也是对“脚踏糕”的介绍,这个属于我家乡的特有美食。

现在的脚踏糕,品种丰富,各种口味,棕色的是红糖年糕、黄色的是南瓜年糕、绿色是麦青年糕,紫色的是紫薯年糕,还有加了红豆、瓜子仁、枣或核桃口味等。也有人将其做成了品牌,制成礼盒,可以网上销售。其实这些我只看过或听说过,却没有尝过。在我的印象中,脚踏糕就是米白色的。

脚踏糕的吃法,也是丰富多样,可与鸡蛋同煮成咸口味的,可以与粥同煮成原味的,可以上锅蒸熟蘸白糖或油煎洒糖制成甜味的,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享用这美食。从去年开始,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吃脚踏糕的做法,非常非常简单,就是切片,微波炉一两分钟“叮”一下,热气腾腾,方便快捷,不用油,不加糖,不需任何的调料,直接用手捏或筷子夹着吃,糯糯香香微微甜,越嚼越有劲头。脚踏糕是糯米做的,再好吃也不能吃太多,不易消化。

制作脚踏糕的方法,网上搜搜,应该也可以百度到。但对于住在城镇的人,不方便做脚踏糕,脚踏糕要使用农村的土灶头,多人协作才能制成。

我在写“脚踏糕”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便会有多个小时候的场景浮现。

冬天,春节前,家里的大缸浸泡着白色的糯米与梗米,这是奶奶和我爸在做最初的准备。

几个叔叔伯伯,还有我爸,在邻居家的灶披间。灶台锅上面是几个大蒸笼,冒着缭绕的热气。有人在看火,有人赤着脚,背着手,在一个大盆子里的布上面,不停地踩踏,其他人都在等候,等着被踩踏好的年糕,抬至它的主人家。灶披间偶有孩子在看,应该也是在等待,等待大人喊着年糕做好,从边上拽一小块,他可以早早地享用到刚做好的,冒着热气的年糕,笑已经从他吃着年糕的嘴角蔓延开,那是个幸福的孩子。

几张长凳拼起,放上大圆盘般的脚踏糕,摸一摸,温热柔软,闻一闻,糯香扑鼻。奶奶会用蜡线从边角上拉割一小块,给我和妹妹,还是奶奶懂我们已经馋了好一阵子了。

大人用蜡线将脚踏糕拉割成条块状,放上两日后,再用水浸泡在桶或缸里面,隔段时间换下水。想吃了,就从水里捞一条出来,切片,按家人的想法做了吃。这样的脚踏糕一般可吃到元宵节过后,甚至是清明节前。

这些场景,已经十几年未见到了。老家拆迁了,我爸便没有再和叔叔伯伯们做脚踏糕。不过,脚踏糕倒是年年吃,因为年前,我爸妈会掏钱让我大姨村上帮着做一整块脚踏糕,然后将切成条的年脚踏糕拿回来,一半送人,一半自家吃。有了脚踏糕,每周末去爸妈家,我爸便会将切片的脚踏糕裹上蛋液,油煎,洒白糖,做成我们的晚餐前点心。正是我嫌弃我爸做的香煎脚踏糕又油又甜,才想出了微波炉热脚踏糕。

今年是吃不到爸妈给的脚踏糕了,因为以前每年我们都要吃很长时间的脚踏糕,吃到最后腻得看到糕就想躲。后来在我们的劝说下,今年爸妈没有去定做脚踏糕。没有的吃了,倒又有些想念,还好现在菜场、超市也有的卖,真的想吃了,就去买个一条,解解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