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志愿者笔试
冬春交替,气温上来,阴雨也跟着绵绵。赶赴上博志愿者笔试,之前以为是讲座场所,狐疑好像没有可以作答写字的桌子。进去才知道是另一处所在,类似剧场。排座早已定好,疫情下的安排,间隔一人。人文的是,每个座椅扶手下都有折叠桌板,翻上来就如同读书时的椅桌,可以笔答。
主考苏老师先介绍了志愿者的相关情况,并就热点问题做了些答复,感受良好。首先关于舍弃网上报名而采用传统线下到馆,是为了以有限的精力更好地应对每一位报名表格,也可以理解为一重考试:是否愿意特意跑一趟报名,诚意和态度。然后就大家关心的服务地点和时间做了说明,简短而明了。最后算是一个消息,上博新馆会在明年开放,老馆,距离市区较近的,曾经无数次用脚丈量过的地方会关闭。为上博高兴,也有些许遗憾,远了,可能说走就走的参观就会少些。
然后是笔试,上午场后,还有两场,不建议发文或者拍试题。想来晚上考试已经结束。也就自己几个留下遗憾的题目,做个回顾。
蒙古头饰的材料,不太常用哪种。应该是少数民族馆的知识。回答了玛瑙,当时想草原缺铁,玛瑙硬度高,不一定能用上。回来查了答案:蜜蜡。才想起,西玛一度是收藏热点,产地之一就是赤峰。
关于上博所藏名画,排除了清明上河图,选了簪花仕女图,错了。是那幅不知名的。知识盲点。
贴花是吉州窑还是磁州窑的特点,犯了错误,门类不熟。对磁州窑很有印象,几个窑口的展区又临近,就很模糊。答案应该是吉州窑。
关于上博2020年特展的,去年去的次数相对少,因为疫情和预约制度。沉船展去看过两次可以确定,其他的完全陌生,结果选了关于江南的一个选项,错了。正确答案是唐宋八大家相关展览,是在辽宁博物馆。
这四个题记得比较清楚,因为盲点犹豫了,结果也答错。就题目本身而言,也应该算偏、难。爱好者,没有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的话,大概率答不出。选择题貌似降低难度,但四选一也基本能排除运气因素。
简答两题是关于志愿者工作和对于上博一些主观的看法,仁者见仁的论述,考察重点,苏老师提示。写了些自己的看法,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