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2019-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雨果僧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它是由密度产生的个体主观心理体验。

当自己深身处拥挤的人群中时,你的情绪和行为会有所变化。你变得孤单离群、不引人注目,或是想抽身离开,抑或变得易激怒和好攻击。

心理学家尝试研究人类被试在高密度条件下呆一段时间,并研究他们的行为反应,但这在伦理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心理学家们就动物用做被试,这里面最经典的,是约翰.卡尔霍恩的白鼠实验。

在卡尔霍恩早期的实验中,他把一群小白鼠放在一个1/4英亩的封闭空间里面,里面食物充足,环境舒适,也没有天敌,27个月后,里面仅有150只成年鼠,大部分幼鼠都死了。考虑到成年鼠的低死亡率和通常的繁殖率,这一段时间应该有5000只成年鼠才对。白鼠数量少的原因在与幼鼠的死亡率极高,繁殖行为和母性行为由于社会相互影响的压力而严重改变了,因此几乎没有幼鼠可活到成年。

这个发现也让卡尔霍恩在后续的实验中设计控制更严格、更易观察的实验条件。

在由三项研究组成的这一系列研究中,研究者将32只或56只白鼠放入10x14英尺的实验空间里,实验室被分成四个部分或围圈,2、3圈有食物和水,老鼠只能从圈1到圈2,以此类推,1<->2
<->3<->4,4却不能到1。

在持续观察了16个月后,心理学家发现,圈子的老鼠密度并不是均匀分发的,成熟的雄白鼠会像在自然界中那样为了社会地位而争斗,赢得圈子的雄鼠会直接睡在洞口。圈1、4这种处于末端的圈子,大概有8-12只雌鼠和少量雄鼠,这些雄鼠属于从属地位,也不与圈内的雌鼠交配。

而圈子2、3则挤满了60只白鼠,且产生了“行为沦丧”,书中这样描述道这行为的特征:

1、攻击。自然环境中这些雄性白鼠为了它在社会阶层的统治地位而与其他雄鼠进行斗争,但在实验室这种环境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雄白鼠还需要经常与其他雄鼠争斗以保持地位,且一般常会是几只白鼠打群架。有时也会表现出“病理的症状,如发狂;攻击雌鼠、未成年鼠以及不太爱动的雄鼠;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癖好——一种鼠类的不正常行为——咬其他白鼠的尾巴”。

2、服从。一些雄白鼠完全避免竞争,对性活动也无动于衷,另一组白鼠则极为活跃,卡尔霍恩称这些为“刺头儿”,它们常常被更强势的雄鼠攻击,但它们对争夺地位从不感兴趣。它们的性欲极强,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以同类为食。

3、性越轨。“刺头儿”雄白鼠不遵守自然的交配规律,强行进入雌鼠的洞穴内,进行交配。如果洞内有死亡的幼鼠,它们会吃掉这些死亡的幼鼠。另一组雄鼠则会不加分辨地试图与任何其他白鼠进行交配,它们被称为“泛性者”。这是一个被驯服的群体常常受到更强大雄鼠的攻击,但它们从不为争夺地位而打斗。

4、繁殖中异常。心理学家发现,白鼠的自然本性,筑巢,也在实验的过程中慢慢丢失,直到最后,雌性白鼠直接把幼鼠生在地板上,同时它们也丧失了把幼鼠转移离开危险环境的能力。

研究的意义。虽然白鼠跟人类存在诸多不一样,但作为一种参考、启发,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书中最后举了人类的两个研究案例:
1、在拥挤的监狱中,死亡率、杀人率、生病的次数及惩戒的比率明显较高。
2、拥挤因素对问题解决能力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拥挤的环境中,人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你会感到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并且随着人口密度增加,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来自《雨果僧的读书笔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