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火塘》

2021-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杨艳琼

  火塘俗称“火坑",通常是从堂屋进门的一方有兆壁挡着,在火铺中央。火坑底层一般用泥土或土砖筑成,四周用较为规则的石条(有的也用石头)镶嵌,筑成一个大约边长1米到1.2米,深60公分左右见方的坑。传远古时期野外和室内火坑内都用三块相对高度的石头代灶架锅(具)做饭,后进化为三脚。即在火坑中央置一铁三脚架,作用有二,其一架柴禾空笤易燃火更旺;其二主要是在三脚架上煮饭炒菜。

  煮饭大多是鼎罐,打记事起我们家就吃的鼎罐饭,特别是我奶奶(称乎婆)煮的那鼎罐饭甭提多香。稍成年后才慢慢弄明白鼎罐饭的做法:待鼎罐里水开下米煮沸,米熟至6成,然后焯去米汤,焖至8成熟,再提下来煨在火边上,把柴禾完全燃烧后的火石炭刨在三脚周围慢慢煨,这时三脚就腾出空来炒菜,罐壁周围的饭也全煨起锅巴了,再用米汤泡锅巴青菜饭,那硬是香脆口可,浓郁味纯,那个味道至今都还烙在心里还涎口水。

  虽然那时侯生活较艰苦,但只要吃上我婆煮的鼎罐饭,尽管只是萝卜加点苞谷面面(时称粉子)、红苕加点苞苞面面,南瓜加上几粒老红米、野山椒(俗称红籽泡)面面拌上一小撮瓢小麦面面或荞面面、萝卜等都是上品家肴,只要经过我婆的所谓传统手艺“烹饪”出来的素野山菜都好吃。

  还有围着火塘边烤火边肯烧苞谷托,用紫木灰烧的泥巴红苕,泥巴洋芋,尤其是堂兄堂妹们蹲在婆(婆)火坑边上刨烧黄豆、烧苞谷籽籽的情景,一个个都象灰老鼠儿似的,只看到眼珠珠(儿)在转,刨啥吃都香脆,津津有味……。

  只可惜儿时再也回不去了,不见了火铺、不见了火塘,更不见火塘前边火铺当门围着围筵(裙)、拿着抬锅片的婆(婆)、妈妈,不见了常坐火铺角落打草鞋的爷爷(称公)、不见了柴尾巴后面添柴攥火的慈祥的父亲,一切只在回忆中……哎,甚是怀念故去的亲人,怀念一大家人煨座火塘边上烤火、听大人们摆龙门阵的温馨,好想再吃上一顿婆(婆)做的鼎罐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