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之路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闲聊中,时常会有人感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怎么反倒人爱生病了,各种各样的病,有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以前的人生活水平那么差,吃粗茶淡饭,却很少得病。
乍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以前生活水平低,医疗条件差,很多偏远地区、生活落后地区的人们生病了,不可能去大医院,没有钱,交通也不方便。所以生病了基本都是去乡镇医院,甚至找赤脚医生、民间土大夫看病,简单地把脉,用点常见的小药,还有就是民间流传的偏方。所谓“偏方治大病”,大家都深信不疑,而且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往往都是在生活中就地取材,不是自家地里长的,就是市场药材铺里卖的,也不贵,老百姓都能接受。
效果则因人而异,一半看底子,一半看运气。病情轻的,体质好的,也许能吃好。病情较重,身体虚弱的,可能身体就会越来越差,严重的甚至会危急生命。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可能这个人就始终病殃殃的,常年靠吃药维持。那时候信息也不发达,新闻都是在电视、收音机、报纸上才能看到,好多老百姓发生的事情都是在民间流传。所以,以前的人不是不得病,更多的是不得而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定期进行体检,身体出现问题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先是就近选择医院就医,如果较为严重,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那就到大城市医院去治疗,实在不行就去北京、上海的著名医院。但是发展之初,大城市的知名医院的容量有限,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都涌到那里,所以看病难也曾是一段时间的焦点问题。
前几天,好友姐姐生病,这种病只有在全国仅有的几家知名医院才能治疗。好友姐姐打电话向医院咨询,按照医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载APP,然后一步一步地登录想要问诊的医院,对所属科室的医生进行深入了解,针对自己的病情,确定要选择的医生。线上就可以预约挂号,还可以进行预问诊,这样在就诊前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个初步地了解,便于就诊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提高工作效率。
到了预约的日子,到医院在预约的时段,就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自助取号,排队问诊了。根据病情,医生采取治疗手段。病情紧急的,当天就会安排必要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案。
不论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提前预约,都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医疗待遇。不用去找“黄牛党”,也不用拐弯抹角去找关系托熟人。患者不问出处,只问病情。而且医生是一站式服务,从门诊到住院部到手术,全面负责,熟悉情况,也免去了很多麻烦。这让那些外地去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心里特别踏实,想了解病情知道找谁去问,遇到问题知道找谁去解决,好像心里有了主心骨,感觉那些高冷的大城市也有了温度,曾经以为格格不入,感觉也被暂时接纳了。
一位同事的母亲因为癌症在全国著名的医院就治,老人年纪很大,确定保守治疗。因为老家距离医院上千公里,医生首诊后,家属就带着病人回家了。之后的疗程,只要定期在当地医院进行复查,然后把复查的资料由家人带到医院进行问诊拿方取药就可以,不用折腾老人。
曾经以为高处不胜寒,现在都纷纷走下神坛走到民间,来到老百姓中间,更加方便快捷,更接地气,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