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教育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性别错位

2021-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陶语

昨晚,一个孩子微信留言:他看到最近发生的一个事件,不太看得明白,感觉哪边都对。随后,他发来了两段视频。

我当时并没有打开视频看,仅仅凭他的留言如是回复了他:本来世上就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过了一会儿,他又发来信息:虽然现在提倡健康美学,但是没有要求杜绝病态非主流美学。

看来,这孩子的确是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明确地对他说:非主流美学,并非一定就是病态。说病态,其实是一种偏见。

接着,这孩子跟我说起了他的弟弟,说他的弟弟最近就有点这个倾向,多次被发现穿妈妈的高跟鞋和内衣,他和爸爸妈妈对弟弟的状况堪忧,还找了心理医生治疗。

从这孩子的描述情况看,我马上意识到了他的弟弟有可能是性别倾向错位。于是,马上在手机上百度搜索,了解相关知识。


性别错位症,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为此产生的一系列错位症状。

出现性别错位症的产生有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先天原因: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后天原因: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

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性别错位产生的高危区:

单亲家庭: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家长误导家庭:比如,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反之)……长期“异性打扮”,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

其他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学校:男女老师比例失调,男教师偏少,这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

社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孩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


专家观点:

性别认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人对自我性别的归属感,也就是对于自己是男是女的划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认同的过程。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能准确地叫出“叔叔”或“阿姨”,就是对性别的认知合格了。有的家长则局限于性生理教育,完全忽视了性别角色教育。

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

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培养孩子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性别属性和差异。


在百度上查询相关内容后,我又咨询了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想听听他的意见。

朋友初步判断这是性别倒错症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理方面的,也就是性别认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这两方面可能是单独起作用,也可能共同起作用。

朋友认为,这种情况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父母本身的态度也很重要。首先父母应该去接纳这个孩子,拒绝或者不接纳会对孩子造成第二次伤害。对此,我也非常认同。

朋友说,心理治疗有三个流派:一种是行为主义的处理方法,如电击疗法、水疗法,注射各种药物等;第二种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从心理的角度去看这个孩子怎么形成这个症状的,尤其与父母的养育有关;第三种是人本存在的方法,更多地去接纳和关怀这个孩子。

朋友建议:要排除一下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哪个占主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