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之前的171天—91

2018-04-01  本文已影响14人  壹言肆韵

2018-04-01 91天  面对死亡

这周初,先是看到一个大学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内容,说先父仙逝;

前天,看到一起去台湾旅游的玩伴儿发内容,悼念一位自己年仅28岁就离世的好哥们;

昨天,我妈告诉我,她的同学,也是我印象里为数不多和我们家里走的很近的一位阿姨,因癌细胞扩散,医治无效,昨天去世了……

仅仅一周时间,我间接感受了三起死亡。针对我的年龄来看,在一周时间如此“密集”的听到这样悲恸的消息,不能自己。

我妈说,葬礼你没办法回来参加,你给叔叔(逝去阿姨的丈夫)发个消息吧,毕竟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我答应后,发现这是一个太深刻的任务。

我第一次对死亡有认真的思考应该就是在去年。动因就是我妈在60岁大寿之前,我在准备给她的生日礼物之时,就花了一段时间努力去“换位”体验在60岁的年龄,究竟什么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然后就发现,对于老人来讲,身体健康之外的深层含义其实还是对时间已经没有太多掌控能力,他们劝我们结婚,早点生孩子,说是担心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没法找看孙子孙女,实质上还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年龄不想看过程了,只想快一点看到结果。虽然在生理条件上自己没办法和年轻人一样敏捷,但是对结果期望的直接程度却远比我们年轻人高的多。而本质上的原因可能就来自于自己对生命时间的理解,再深一步,是他们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是我们太容易逃避面对的了,也是我们最不愿提及和讨论的了。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顶级的孤独,意味着两个世界。而我觉得死亡本身就是一道高深的哲学命题,如果解一道题“如何理解生命”,那么给分规则中,按照不同得分点给分,应该能把死亡的含义参透到位,才是得大分的重要得分基础。没有死的制约,就没有生的精彩;没有对死的态度,也就没有对生的深刻期待。

昨天我睡的很晚,可能和我妈告诉我的这个消息有关吧。我极力的逃避在脑海里挥斥掉它的影响,但是奈何还是让我失眠了。为转移注意力,我打开电视看了一会,正好瞥到一段视频,是一个年轻人在分享他在做的事情——死亡体验馆。我认真的听完了他所有的分享,而他的结论是,死亡是没有定义的,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人生的一课有太多精彩的内容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比如如何去爱,如何去担当,如何去理想,但是唯独缺失了一块,如何去面对死亡。

我也不知道我今天具体要表述什么,我只是知道这是我在未来的时间里必须要面对,必须要思考,甚至会给我带来无尽痛苦、陷入无比纠结的一个必经的生活场景,也是我必须要面对长期限去思考及解决的思考题。

愿所有人平安,但是更愿大家都有一个面对死亡的态度。向死而生,也许真的可以重塑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