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读书每天写1000字

王小波:国人为什么不敢、不想和别人不一样

2017-05-10  本文已影响70人  容我醉时眠1

不敢凭兴趣选择专业,而是随大流;不敢坚持真心喜欢的另一半,而选择了大家觉得安全的经济适用型;不敢从事心向往之的工作,因为放弃当前稳定而收入尚可的职位,会被周围看作异类;还有,不敢辞职,不敢不结婚、不敢不生子,不敢离婚,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和别人不一样……是什么让我们“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有人说糊涂了就看看王小波,顿时耳聪目明。固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王小波对于村落文化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为什么不敢甚至不想跟别人不一样。

中国人活得“毫无秘密可言,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所以简直什么事自己都做不了主。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意志不是它的对手。所以,尽管当事人痛苦不堪,但又不能不照规矩办”。

推而广之,即使现在农村都在逐步城镇化,人们不再对别人家底了如指掌,但终归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村落文化”仍然欣欣向荣。

但是有人要说,这可能只是目前所属的这一特定圈子的问题,比如家乡那一亩三分地而已,跳出来到别的环境去,不就好了吗?原因在于:“我们所知的往往只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和我们一样的人,并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看成人类全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推己及人之说,于是中国人仿佛只有一种文化,所有的人只有一种行为方式。”

所以,“办事都要按一定规矩办,想问题要按一定方式去想,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因为有一大群人盯着你。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过日子,大伙就要说话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子当然难有崭新的过法。”

于是,活法完全是活给别人看的。

“追求个人快乐或者幸福,这种想法不大流行,流行的是办什么事都要让大家说好,最好让大家都羡慕。生活的意义变成了博取村里人的嫉妒、喝彩,缺少改善生活的动力。这个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分量太大,把个人挤没了。”

除了王小波鞭辟入里的分析,我姑妄言之,可能还有害怕承担责任、贪图轻松的原因,在大家都一样的情况下,从众心理反而成了护身符,即使错了也赖不着自己,大可以怨父母强制、怨学校教育、怨朋友影响、怨经济形势、怨执政者不作为……反正有的是冤大头,自己作为不折不扣的受害者,不仅不用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还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声讨元凶。

相反,如果是自己做主,那么一旦搞砸,可就惨了,不仅自己找不到替罪羊来免除自责悔恨,还要承受周遭阿猫阿狗明里暗里的嘲笑。一有风吹草动,父母、朋友就会老调重弹:“谁让你当初不听我的!”“放着给你铺好路的金饭碗不要,现在可好!要什么,什么没有!”“放着门当户对的人不要,现在反被歪瓜裂枣挑挑拣拣,跟着他你就受罪去吧!”简直永世不得翻身。

沿着别人指的路,如果走通了当然赚到,走不通自己也没有损失。如果特立独行,一方面成功的希望因为周围没有先例可资借鉴而更加渺茫,另一方面,失败的代价太大了。为了自保,最优决策显然是前者。

另外,做决定一事本身对于人的考验也不容忽视。它需要有足够的情商智商、经验经历,并耗费大量心血去权衡,从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到做出判断,环环相扣,哪儿都不敢草率。脑力、体力损耗非常大,也着实很难做出决定。不然人就不会进化出形成思维定势的能力,好节省以后的思考成本了。而直接听从他人的看法,效仿大家的行为,则简单轻松得多。再加上人生是只有一次的单行道,试错成本太高,毕竟大家都这样做,那总不会太差吧,至少还有人陪葬。

那么解决之道呢?“也希望读者对于除自己所持的观念,所处的文化之外,别人的观念和文化也有所了解。这正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所希冀于社会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