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的修炼真思维活动参加

灵感

2018-07-08  本文已影响129人  刘昱廷

灵感是个什么东西?许多人都在说灵感,不管你在干什么――学习、工作、写作、画画、说话还是别的什么。所有人都在告诉你在做这些事情时你要找一个叫“灵感”的东西,找到它后你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那灵感到底是什么?我看过许多不同的说法来解释什么是灵感。虽然表面上看都很有道理,但我并不认同。因为我的想法和这些观点在大方向有个分歧:

他们认为灵感是没有生命的,是个死物。像一块石头那样待在原地等着被人发现,然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它加工成任何形状。所以,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告诉你如何去寻找灵感、如何利用灵感。

但我认为灵感是有生命的,是个活物。而且你无法去找到它,只能等着它来找你。你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创造、改变或控制它,它只会以它本来的样式以及将要成为的样式存在。

你能做的唯有在它找到你时是否选择与它合作。

拿灵感在写作过程中的诞生、发展与成型的例子来解释说明一下。这个过程和人类的生育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

大家都知道,胎儿最初诞生于卵子和精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表面上看是人类创造了这个生命,但实际上人类只是为细胞融合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其他的事情则只有旁观的份。所以说,生命诞生于人类的体内但并非是人类所创造。

灵感也一样。它在某一瞬间突然的出现在人的脑海中,甚至在人意识到它之前便已经存在。你并没有创造或找到它,而是它主动找上了你――来看看你的大脑是否适合它的生存。而且至少你知道卵细胞的前身是什么,但对灵感的前身则往往一无所知。

接下来,在人类的十月怀孕过程中,卵细胞逐渐变成胎儿,他一天天地再长大。表面上看是人体养育了他,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人体提供给了胎儿生长所必须的养料。但究其根本,这个生命之所以能从一个细胞长成一个胎儿,靠的是它自身的生命力――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潜能还是母体所提供的养分?虽然两者缺一不可,但毫无疑问的是,前者才是必要条件。

灵感也是这样,当你有了一个创作的灵感后,你要去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这些素材会被灵感所吸收借此不断长大。这个过程你无法有意识的进行,只能任由灵感自行发育成长。

等10月怀胎后,婴儿就要出生了。在此要说明一点,这世上从来没有谁是“被”生出来了。除了极个别情况外,所有人都是主动来到这世上的。没有谁在出生前和其他人商量这会儿出来行不行,通常连招呼都不会打。只要他认为时机成熟,它就会出来――用他自己的方式。

灵感也一样。当一个灵感成熟的时候,它也会用它自己的方式从你的脑海中来到这个现实世界――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你纸和笔或键盘。这时你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这一过程――某种东西要是要从你脑袋中破壳而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想要阻止胎儿和灵感来到这世上的做法都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对彼此而言都是如此。只不过前者多表现在肉体上,后者多表现在精神上。

所以,在如何对待灵感这个问题上,关键不在于你该如何创造或主动寻找它(反正事实上你也办不到),而是在于当它主动找上你时是否决定与它合作?

如果是,那就给它所需要的食物喂养他成长;如果不是,直接忽视它就行了。灵感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很脆弱,不加以关注的话很容易就会流产。

总之,灵感的利益诉求是来到现实世界,你的利益诉求是出书成名,所采用的共同方法就是把当前所要写的东西写完。至于以后的事就以后再说。

最后再补充一点:

刚才举几个写作和生育的相同点,但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有个最大的不同点是:

一个婴儿的出生,它必须是从头到脚一次性全部出来。不可能今天先出个头,过几天再出个腿,等身体其他部分都出来再拼装一下。

但灵感就可以分批次出来。它既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让自己先发育成熟的部分出来,其他部分继续发育。

由于它出来时可能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形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对它进行拼装组合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这也是人类在与灵感的合作关系中,唯一一个能占绝对主动权的环节。

这个环节的拼装组合过程换成写作上的语言就是指: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铺垫陈述?选择倒叙还是插叙?怎么埋伏笔等等。

这部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值得仔细去琢磨研究。但是,我见过太多的人包括各种各样的写作课把这一部分列做了写作的核心,对此大讲特讲。

也许他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套路并没有问题,都是自己的经验之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忽略了创造的根源――灵感――空谈这些方法论。那么在我看来,就像是灵感刚出来了一颗头,后面的身体的其他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死到里面没能出来。外面的人们兴奋的拿着这些死去的头颅研究该怎么摆放能让它看上去显得更鲜活、更生动、更有内涵,而它本应呈现的壮美的生命力则永远沉默于世,无人关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