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书中看世界

读余华的书总会情感代入(一)

2021-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蘋安

文/蘋安

两年前我买了一套余华的书,读了《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读起来就放不下,一口气非要把这三本读完,被小说里的悲苦、人性的东西触动心弦。

书里的人物所经历的,所思想的,无言的惨痛,无声的悲苦,使我一边看一边心里发着问,还能有多苦呢?还能有多惨呢?

带着这个问,往下读,再往下读,余华先去就会在书里告诉你,满足你的心里,甚至比你想象的更惨,更苦,远远超出你的预期。它能集所有人生苦难于一人一身。

你本想把它当故事来读,但它时不时地浮现出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活,血泪的现实,生命如蝼蚁一般,说没就没,你还会感觉到它确实发生在身边,有的人的确就是那样子如书里写的一般没的。

书里能把生命没了的家人的心理状况描绘的极其清晰、真实,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强大的洞悉内心、观察人事的能力,让人感到望尘莫及。

此时,正在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刚读到前三章《南门》、《婚礼》、《死去》,那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地使我感到悲伤,情感被又一次地代入。

《南门》里讲孙光林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莫名被送到了别人的家里,后来养父母没了后莫名又回到家里,成为家里的一个边缘的、透明的、多余的人物。

唯一欣慰的是,屋后的一个池塘边,他在那个池塘边观察着人们,洞察着人们的心理,看着其父孙广才和其哥孙广平的闹腾、生活、行为。

显然他代表着那个时代家里的老二总是显得懂事、木纳、无关紧要的孩子。他是极具典型的代表。

他不被那个家接受,唯一给他爱的是母亲,但那也是无声无息的,也只有他快死的时候,母亲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给他请来了医生,其他时候忽略,甚至忘记。

他的父亲、哥哥、弟弟,一直当他是多余,是个麻烦,在他们的眼里,他的存在完全多余,一无是处,只是个负担。这是多么的鲜明真实的一个人物写照呀。

正因为这个人物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没有存在感,没有话语权,没有参与权,所以,所有的事情他都放在心里。他嘴上什么都没说,但他心里跟明镜一样似的,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他不是不想说,是他说了也不会有人听,所以,闭上嘴巴,沉默是唯一保护自己的方法。然后,他默默地洞穿每一个人的心思,默默地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悲哀。

他有自己的想法、主见,他默默地竟然参加了高考,而且他考上了,他终于有机会离开那个家了。可见那个家让他多么讨厌,多么受伤,唯有远离,远离那个恶梦一样的家。

一个完全忽略自己的家,那是多么伤,多么想逃离,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永远都不想再回去,想到就是一身的伤痛。他想永远忘掉那里的一切。

《婚礼》孙光林依然坐在池塘边观察着。最让人意外的是,在王跃进睡了冯玉青又娶了其他村的姑娘。婚礼上,冯玉青拿起绳子,走到吃酒的晒谷场上,让王跃进起身,她搬走她屁股下面的凳子,走到晒谷场旁的一棵大树上,站在登子上,将绳子绑在树上,弄成只可以进去一个头的圆圈,她没哭没闹,只静静地做出这一系列的动作,然后,她跳下登子,庄重地离去。这一段写出了她的抗挣,她的尊严、她呆不下去了,几天后货郎的出现,紧跟着冯玉青也消失而去。没用一句话一个字,却把发生在她身上这样丢脸的事,不死,也没法子活下去的心理、动作描绘的真实贴切。

那种心里所承受的凄凉悲苦,唯有离开或死去。这一段经典语录,也许是小说存在的另一个意义,即是用来洞悉人性。

《死去》,孙光林又是坐在池塘边。孙光明为救别的孩子没了生命,孙广才父子一听可换取荣誉,他们不再悲伤,这对父子的各种心理描写,越看越是悲伤,越看越是难过,越看越觉得凄凉。

我多么想只是把它当成虚构的小说,可它明明就是那时某一生活的翻版。所以,我的情感又一次被代入,我想到了儿时家乡里类似的场景,一股淡淡的悲苦味涌上心头。

这小说洞悉人性的能力之强大,忍不住想余华先生到㡳是如何做到的呢?天赋、天才?

搜索余华: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学本科文化。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油料专业,1998年重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

读过他书的人说:

“活着,看完让我喘不过气”

“看完活着,我坐在地铁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整个泪如雨下…..”

“骗走我眼泪最多的书”

“一起咀嚼那苦涩”

“每次读完后的感觉,人活着其实挺难的”

……

……

……

事事洞察皆学问,继续探索,继续读《在细雨中呼喊》后面的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