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f594e7e302《简友日记》简友广场

里程相诺与四达之衢

2023-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关东老叟

笔者一直纠结“四平街”名称之来源,《昌图府志》中对此有记载:因为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集镇“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

先说说四平街是什么时候建的,四平街,就是现在昌图属的老四平,当年名称就叫”四平街“!可惜因为沙俄强在中国建铁路,恰在它管辖之地建了一个火车站,谁也没想到,沙俄人就以“四平街”为火车站冠名。后来发展到了不得已把原四平街改叫“老四平”了。

老四平,既四平街最初归属梨树县管辖,清朝末期梨树县的慈恩社所在地。四平街原是古驿站,由驿站发展起来的集镇。而清朝初年对东北是封禁的,除了驿站外别处人烟稀少。这里也是蒙古王爷达尔罕的领地。

正因为是古镇,其名称就形成了传说。四平街名称传说之一是:“1754年8月,即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来吉林途经此地,见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四方充满平和安详之气,故而赞曰“四平”。这传说可证明至少在1754年前,这个驿站就成集镇了,名字叫啥不清楚,皇帝老爷来了就以四平街命之。

没想到的是,写《昌图府志》的人却要推翻这个说法,提出了“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

清宣统《昌图府志》是这么写的:四平街“东通吉林半拉山门,北至奉化县(今梨树县),西达八面城,南抵鴜鹭村,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

写的府志被认为是公认的说法来。所谓四达之衢:既“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这是解释“四达”之意。四平街是古驿站,当然会“四通八达”了。

但写府志上又说:四平街四达之处有四个集镇,故里程相诺。东谓“半拉山门”;西为“八面城”;南为“鴜鹭树”;北则是梨树的“买卖街”,也就是现在的梨树县城。距4个集镇皆为20公里,故名四平。

不知道当年写这个府志的人是咋想的,笔者纠结的是,四平街起名时,四达之处都有集镇了吗?如果没有的话,只用“四达之衢”就可以了,扯个“其道里距离皆相若”,岂不是“画足添蛇”了。

四平街是古驿站,四达之衢无可否认。同时,叫四平的地场还有另外几处,除了老四平外,“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大四平乡。《清史稿·地理志》怀仁县:‘西:四平街巡检,光绪四年置。’民国改为县佐。”

而且,吉林东丰县西南小四平镇,也叫过四平街。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东丰县:“县属四平街,与梨树县之四平街同名。距县市九十里。”

另外叫“四平”的没有“老四平”那么多说头,但也没听府志上解释说:“其道里距离皆相若”。因为“四平”满族语意为锥子。以当地地形而得名。记住是以当地地形而得名。

当然了,总得有一种说法符合实际的,就以当地的地形而得名。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考证,说四平系满语,直译为锥子,指此地一条河流又细又直,象锥子一样。

看来,写《昌图府志》的人可能是汉族人,他不懂满语“四平”的意思,因而杜撰出“ 里程相诺与四达之衢”来。

“里程相诺”之说,起码四处的镇子应该都比“老四平”建镇的早才行。可惜的是没有资料表明这几处成街市比“四平街”早。东边布尔图库(半拉山门)边门,满族龙兴之地,当时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不会在边门立个镇子。只不过后来垦荒的人多了,允许守边门的家人也可以学着垦荒。

有资料说明:“清康熙年间设柳条边门,时称“布尔图库苏巴尔”,满语意为“剌毛岗子外的塔”;后称布尔图库,以山形得名,俗称半拉山门,简化后成今名。”;“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废除伊巴丹等处的围场,准许关内流民前来垦荒。至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开放伊通南部和东南部的围场。”

当年半拉山门归“伊通州”管辖。

而南边的鴜鹭树镇有资料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集民成村以前,本处有大片水泊沼泽,其间水草丰茂,树密林深,常有鴜鹭等水鸟栖息于林树之间得名。”

北面的梨树街市应该指的是“买卖街”,也叫“奉化屯”。“清朝初年梨树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游牧地,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1803年(清嘉庆八年),达尔罕王开始招垦, 清嘉庆七(1802年)准许南方流民出边禁地垦荒,荒地逐渐被开垦,有大批人在此定居。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向蒙王纳租税,清政府设梨树分防照磨,隶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即昭苏城,也叫偏脸城)内。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偏脸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买卖街)。”

或者这么说:“奉化屯周围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形成屯落。”

因而是不是可以说,“里程相诺”是后来杜撰的?

老四平,既“四平街”,很早时候的古驿站,正因为如此才有“乾隆”巡边路过此地之说,但绝不是因为“乾隆”看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垠”,会顺口胡说而得名的。即便是“乾隆”给起的名,那也是因为“乾隆”看到了这里的地势,这里是蒙古王爷达尔罕的领地,在这个地场原来有个小山,当地人称之为“疙瘩岭”。当时的“疙瘩岭”森林茂密,岭上有泉眼,清泉水顺着小山流下,形成细细的河流,就象锥子一样。

在松辽平原上,突然凸起一座“疙瘩岭”,且景色迷人,乾隆脱口而出:“四平比拉”。汉人以为“乾隆”是说“一马平川”,而满族人则知道那是“象锥子一样的河流”。所以,才有“乾隆”来过“老四平”的美丽传说。也就有了汉族人听到“四平”,用汉语的解释,满族人听“四平”也有了满语的解释。两种解释都有根据。怎么都比“里程相诺”贴铺衬。

胡言乱语,不知贴铺衬与否,欢迎批评指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