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每天写1000字语言·翻译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281人  无与童比

前言

选择了这本书进行精读是有原因的:

在一个需要大量阅读的时代里,读东西更加有策略。

记得大约是初三的考试比赛,监考老师发了卷子,我们这些人拿到卷子捋起袖子就是写,而监考老师说了一句话:

先看看卷子,然后再写,不要上来就做题。

虽然那次考试并不算理想,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这句话。

通过'先预估,然后再做'的意识,我应该是少走了一些弯路的。至少工作效率稍微提升了一些。

但,有了这个先预估一下,然后再做的意识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然而并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因为意识这玩意,不是方法,不是策略。知道考虑火候,不懂得把握火候照样做不出好菜。

对应到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即是,当需要我能在捋起袖子干之前,找到一个更好的策略,对读书,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是埋下头一通看。

也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啃源码,看文档激发一些更好的灵感。

这是从非专业领域里面找灵感的一种方式,即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本文目录

《如何阅读一本书》目录简评

本书的翻译版书籍的目录如下:

这本书的目录看起来比较奇怪,分为四个部分,但是第一篇和第二篇分类比较混乱,ch03,ch04, 第二篇,ch20 不是应该是同一级嘛?

以为找英文原版的目录拿来对照,译者还是严格的遵守了原文目录的排布。

译者把Part翻译为, 我觉得就直接翻译为部分比较好。整理目录,补充一部分 Part,Chapter,Section 的标题。

问与答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很多技巧,其中有个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使得读书效率更高。

下文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和读这本书之后提出的部分问题,挑选一部分写出来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

我把提问类型标记为如下:

CQ1: 本书整体讲了什么?

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The distinction is clear.

  •     Sherlock Holmes/Arthur Conan Doyle, A Scandal in Bohemia (1891)
    

一句话概括:

本书讲的是读书的策略与技巧 (HOW).

再详细一些:

本书讲的是,当面对不同层次的书,不同种类的书,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挑书,看书,读书,吃透书的策略与技巧。

作者从阅读的活力与艺术入手,介绍了阅读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阅读的四种层次,接着点出了阅读层次的进入一些阅读层次的要求,方法,技巧。着重介绍了分析阅读,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读物的阅读技巧。

第一部分 花了一章简单的介绍了基础阅读。花了一章介绍了检视阅读,附加另一章介绍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接着是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这个层次需要

PS: 译者把 Pigeonholing a Book 翻译为一本书的分类,这个放在标题上和分类一本书意思相差大了。

也介绍了辅助阅读的通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接着进入第三部分,作者用自己的经验来分享对于每一种不同类型(阅读使用类书籍,想象文学,故事 / 戏剧 / 诗篇,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社科)的书籍,有哪些注意点(抓重点), 有哪些技巧。

第四个部分则是介绍了阅读的终极目的:

其实每一个人的读书都是主题阅读

挑选《沟通的艺术》基本上都是为了提升沟通上的技巧。换而言之,其实我们都是为了丰富自己在沟通上面的知识体系从而选择了看这本书。

当然,作者并不是新造一个概念,然后一本正经的说没有干货的道理,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用于如何在主题之间作取舍,更加有条理的去看某些类别的书。

SQ1: 较好的阅读一本书的步骤

确定要补充那些知识 / 技能体系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 Francis Bacon

有的书适合浅尝,有的书适合吞咽,只有少部分适合咀嚼和消化到变为身体的一部分。 培根对书归类的这句话相当形象。

看书除非是热爱读书,否则随便拿起一本书,实在是难以激发自己探索这本书的冲动。

而,这里面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就是要补充哪些知识 / 技能体系, 首先是要知道有哪些知识体系。

筛选书籍阶段 : 过滤不适合的书

目的:用一些比较通用的技巧筛选出书籍。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技巧:

如果不适合口味,比如你想看《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过程中的翻到了一本《找对象,就这么做》的书,果断换一本;或者这书质量实在是太差,比如你翻到了《公猪在母猪的产后护理过程中不得不做的 138 件小事》, 书总共就 350 页,居然讲什么是母猪花了 147.6 页,果断换一本书。这样你就节约了看一本不合适的书的时间。

检视阅读阶段 : 判断一本书的质量

目的:判断一本书的质量,以及评估当前的书本是否值得进入下一阶段。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适用场景:不知道这本书适不适合进行更高质量的阅读。或者时间有限并且急于挖掘书中的知识。

经过上个阶段的过滤,不合适的书基本上也就差不了多少了,这时候就需要对这本书进行检视阅读了:

检视阅读阶段 STEP1 : 大体定位这本书。
  1. 看书名页 / 序 : 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归类这本书的类型。
  2. 研究目录页 : 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 查看索引
  4. 出版者的介绍
  5. 挑选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篇章,着重看篇章的开头或结尾。
  6. 把书打开,随意翻,有时候连续看几页,但不要太多。

定位这本书的用途:

  1. 弃而不看。
  2. 放着做参考书。
  3. 进行检视阅读的第二阶段
检视阅读阶段 STEP2 :

这篇作者 / 译者使用了一个很容易被误会词,粗读。

即: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

那什么标准的读才叫粗读呢?

把握主干,不拘泥于细枝末节,把握大原则,不拘泥于细微的重点,而不是那种随便翻翻的"粗读".

检视阅读的一些误区:

速读也只能回答出"这是在说什么的"的问题。对深入理解,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大帮助。

分析阅读阶段 : 全方位吃透这本书

经过筛选与检视,剩下的书则是很有价值的书。

而,读一本书的阅读技巧,明显是高于比书本长度少,比书本难度易的读物。即 这些阅读技巧也同样适用于非书籍的读物上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写什么的规则

步骤: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和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心中没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再清楚的书名也没有用。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骨架,作为一个合格的读者,目的就是找出这个骨架。

  1. 掌握一本书的架构
  2. 使用单一的句子,或者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 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PS: 建筑架构与书本架构的那个比方真的是精彩。

第三点可以用列提纲来解决:

由于纸笔速度跟不上大脑运转速度,对每一本书这样读并且列提纲的话相当耗费精力,但是具备这样的意识还是很重要的。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的规则。

步骤:

  1.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在判断那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问题。
  1.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只是在书法个人想法罢了。2. 为什么他认为我们应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1. 找出关键句
  2. 找出主旨
  3. 找出论述
  4. 找出解答

他沟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辖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立构。

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则是代表不理解。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规则:

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 除非你已经完成了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评断。
  2.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4.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5.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6.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7.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甚至,可以用于其他的类型的学习。

主题阅读阶段 : 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其实就是对同一个主题挑选几本书进行查看。

多问问自己:这本书谈的内容对我研究的主题内容道理有没有帮助?

主题阅读 STEP1. 找到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只看与该章节相关的内容。
主题阅读 STEP2. 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与检视阅读的第二步骤相反。
主题阅读 STEP3. 理清问题。
主题阅读 STEP4. 界定议题。
主题阅读 STEP5. 分析讨论。

SQ2: 上面关于阅读一本书的步骤是适用于所有书,即使通用的步骤吗?

不是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四个问题,用来帮助读者进行更好的阅读,这些问题除了不适合小说类的书籍,基本上可以适用于绝大部分的书籍。

作者在书中已经介绍完分析阅读,按理来说应该进入的是下一部分,即主题阅读。

但是第三部分莫名其妙硬塞了一部分内容叫做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内容是如何阅读下面的读物:

而这么做的答案在第十三章的开头(不是应该在第三部分的开头嘛?).

在任何艺术或实务领域,规则太通用是一件令人扫兴的事情。少量的通用性规则是优势。越通用的规则也就意味着越易懂,而与此同时当遇到真实案例的时候,往往通用规则太宽泛而难以应用。

即,尽管作者做了抽象的总结的经验,但还是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的案例上。

分析阅读之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注:由于时间有限,仅仅对阅读实用类和历史书籍做了笔记,以后补上。

注意:任何一本实用性的书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就像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 看完做好笔记并不意味着你不会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消失了, 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不行动,不能过好这一生也没有那必要怪道理。

Just Do It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这本书的意义或内容,共识,主旨,论述。
第三个问题:内容真实吗?
第四个问题:这本书与我何干?

分析阅读之如何阅读历史书

这部分刚开始就通过法庭陪审团的车祸事件来说明,在严格规范的证据之下,加上详细检验之后,身为陪审员都很难百分之百的确定一件事情的真相。

而,一个人连一件单纯的事都难以确知真相,遑论历史?

由于历史的理论不同,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则不同。

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

  1. 对你感兴趣的时间或者时期,尽量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2. 不要只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这般行动的原因。

SQ3: 关于读书的有哪些误区

速读
  1. 许多书连略读都是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
  2. 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时速读的技巧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PS: 无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精要的间隙部分都可以读快一些。而那些比较困难的部分,应该慢慢阅读。

核心的注意点应该放在:理解了多少。
恰似沟通需要注意的:不是你说了多少,说的多快,而是对方理解了多少。

随便看看

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娱乐消遣,切忌进行在很松散的状态下随便拿一本书看看。

带着问题去读。

陷入细枝末节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

不停的停下来查一些陌生的知识会不断的破坏兴趣。并且会忽略掉一些大的原则性的东西。
比如:当你努力的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就会错过大原则:关于成本中包含的薪水,租金,利润与利息种种因素,市场在定价中的角色,垄断专卖的害处,自由贸易的理由等等。

作者的意思其实就是从枝干再到树叶。不要上来就陷入一些细小的琐碎事物中。

EQ1: 为什么要重新学习如何阅读书籍的策略与方法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以上。

相关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w_to_Read_A_Boo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w_to_Read_Literature_Like_a_Professor
亚马逊地址《如何阅读一本书》

UPDATE:

日期 类型 详细操作
2017-02-13 创建 初始化本文
2017-02-17 重构 删除零散笔记,重新组织本文结构
2017-02-26 重构 调整部分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