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即是快
今年给自己一个计划,要求每个月必须阅读一本书。虽然表面上每个月都完成了任务,甚至有可能超额完成了任务。但是对阅读的效果我总是高兴不起来。从一月开始前前后后我已读了五本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里面的内容几乎全部还给了作者。虽然每个月也写读书笔记,但我知道这些笔记都是东拼西凑的,自己都难得看。我想我的学习方法肯定在哪里出错了,如果继续这样学习的话,那只能是自己在骗自己。
前两天读笑来老师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自从毕业以来,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看过一本书,看的最多的也就是《读者》、《青年文章》之类的杂志,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杂志都有好多年没有买了,只是随便看看别人转发的文章就算是读书了。美其名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这也让我养成了浮躁、不求甚解的毛病。
虽然现在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特别是读那些非虚构类的书籍,从中可以学到完整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获得进步。但以前养成的浮躁、不求甚解的毛病却没能改掉,读书只求速度不重质量。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读书的状态那就是囫囵吞枣。所以才有了我之前的焦虑和不安。
找到了病根就要对病下药,现在的我能够做的就是,立刻停止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慢,即是快”,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必须要经过大脑消化吸收,必须将知识理解后再往下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即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名言随处可见,读书的好处所有人都认可,可是读书的方法我们却忘记了掌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太过功利和浮躁的我们,在读书上贪多贪快,忘记了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是将知识理解消化为己所用。“慢,即是快;快,便是无。”所以是时候调整自己读书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