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断更新的过程
一个正常人一生细胞分裂的次数是50—100次。也就是说,我们的机体永远在更新变化之中。
看过一句话,人若是更新不了自己,就只能在“旧”和“重复”之中迷惑。
衣服破旧了,要换一件新的;房子老旧了,要加以翻新。
人也是一样,要不断自我更新,才能始终成长。
更新思维
一只乌鸦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终于琢磨出了往瓶里丢石子的方法,顺利喝到了水,并且被人夸赞,还被写到教科书里。但它没有料到,另一只乌鸦根本不往瓶子里丢石子,嘴里直接含上一根吸管,轻松就能喝到瓶里的水。这就是《新版乌鸦喝水》的故事。
思维的方式是否灵活懂得变通,有没有进行多面性思考和深层次思索,其实是跟自身经历和自我成长环境有关的。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建议可以尝试这样子做,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以给自己进行一些思维小游戏锻炼大脑,开发自己的空间思维和联想思维,从而达到改变思维方式的目的。买一些锻炼大脑的小玩意,例如孔明锁,魔方这类的益智玩具,有助于开发大脑的空间想象思维,在玩这些小玩意的过程中不断训练,让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提升,从而让自己在生活中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改变,不要小看这些小玩意,它能够让你在玩乐消磨闲余时间,同时也锻炼大脑哦!
可以让自己接触更多的不同的人和事,让自己从接触的过程中思考更深层次的现象,从而达到改变思维方式的目的。其实有些时候就是自己所处的环境人和事物太过单一,自己也逐渐适应于安稳的环境之中,随之你的思维能力也会慢慢思考的很表面,不会再去深究下面的原因。建议可以多让自己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多经历不一样的交流沟通,慢慢的自己面对事情和处理事情的时候,思维方式就会有很多个选择方案,不再是单一的答案,同时自己还要去观察事情的性质,从正面或者逆向去思考事情,慢慢的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灵活变通。
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同时自己所处环的境也是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需要多加留意和思考周遭的人和事,思考越多,思维就会越敏捷变通,自己也会成长起来。
改变偏执
偏执==固执的偏见+错误的理念+固化的思维+执着于对错+强烈的情绪
偏执的问题表面上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它的产生确实和外界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偏执是外界环境引起内在心理产生的病变。
第一阶段,内化:就是外界影响个体。就是外界把自己的特点投影在心中,让偏执者形成了偏见,产生了理念。
第二阶段,强化:外界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外界用相同的特点反复刺激个体,让他的偏见和理念强化固化。
第三阶段,外化:个体把自己心中对外界的认识投影到外界。这时候不管外界是什么样子,个体只能看见自己内心的样子。偏执者越来越狭隘。
第四阶段,分化:个体心中对错已分。执着于对错的纠结中,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却得不到肯定的回应。偏执真正的形成。
第五阶段,改造:个体改造外界。既然对错已分,外界环境也不会自动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改造外界环境,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是非观。这就是对抗阶段。
所以整个偏执者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由外而内,然后由内而外的过程。
怎样改变偏执
要想改变偏执,根据特点,有针对性改变。
1、营造氛围。良好的氛围需要彼此的信任,需要彼此的理解,需要彼此的善意,需要彼此的互助。良好的氛围是为了沟通做铺垫,良好的氛围,就像清新的空气,他时时刻刻调节着我们的心情。构建良好的氛围,本身就是一个良性的教育过程。
2、解决情绪。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大敌,一旦带着情绪,很可能把事情越办越糟。如果都很有情绪的话,那么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就是吵架的过程,不能够解决问题。情绪的特点,它虽然短促而强烈,但是它在同样的场景下,会反复的发作。只要出现了相应的刺激,情绪就会完全爆发。而且情绪的爆发者,很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突然就发作了。只有在理性的控制之下,情绪的问题才能慢慢解决。解决情绪问题,就是让孩子知道情绪爆发的原因在哪里。通过分析情绪失控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增强他的理性的控制能力。
3、拒绝偏见。第一个是从行动上,让事实与你的偏见不一致,你就会意识到,我原来的看法是错的。第二个是从心理层面,得到明确合理的解释,认识到,我们的做法的合理性,得到理解与支持。
4、拓展眼界,增加体验。因为偏执而出现的狭隘问题,我们需要去看更大的世界,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个拓展了眼界,是有针对性的,有助于解决偏执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看更多的书,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是事实。看见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风景。
5、解决思维固化的问题。固化的思维就像心中的一个结。对于这个节,我们用泡的方式去解决,就像泡茶一样。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水来泡,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先让孩子,把思维的速度,慢下来。然后再把思维的过程,分成一个一个的环节。让他知道,在思考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而且每个不同的选择,又对应着不同的结果。就像一个硬币,他至少有两面,而且两面各不相同。这样慢慢的打开思想空间,让你的思想可以在更长远的地方延伸。当然,思维比较抽象,需要在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当中,重新打造,不断锤炼。
增加他的自信,让他的人格健全发展。
偏执的人一定是想证明什么。所以他一定在某个方面很自卑。他需要得到肯定,他的人格才能健全发展。比分说小王因为不会剥鸡蛋而被嘲笑过。他需要这方面的鼓励,而让他自信起来。或者至少他其他方面的才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换句话,他需要整个人被肯定,才能不介意这方面的缺陷。
解决偏执的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偏执。
如何避免偏执
避免偏执,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心灵健康的人。
心灵的健康来自于他看世界的眼睛。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心灵的源头。
眼界决定心界。偏执的内心,是因为有偏执的眼。偏执的眼,又不断强化偏执的心。
人与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拥有不一样的眼睛,即使看见同一种事物,也会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因为眼光不同,看见的世界就不一样。
这个叫心境不同,世界不同。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个固定的眼光视角,那么他难免看见不同的事物也只能看见一样的东西。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会把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
经学家看《红楼梦》,他看到的是《易》。不单是《红楼梦》,经学家看山川万物,看人事变幻,看到的都是《易》。
人会因为有唯一的眼光,看见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颜色。
这个叫心眼固化,万物同一。
完美的眼睛视角有四大维度:观物,观人,观己,观天地。
观物之眼。
蚂蚁之眼:微观之眼。能够看见事物的细节。能够看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看见事物的微妙之处。细节是魔鬼。很多时候细节代表着事物的本质。比如,看见了人体的细节,就知道了很多疾病的来源。看见了物质的细节,就知道世界运转的原因。我们需要看清细节的眼界,就是观察外物要向细处看。
雄鹰之眼:宏观之眼。我们需要超出事外,以俯瞰的角度看待世界。这样能够看清事物的大局。能够看清事物的主次轻重和关节之处。能够看清事物的运转方向。比如只有用卫星看大气变化,我们才能进行天气预报。将军打仗总是要看沙盘看地图,就是要找到关节之处。我们需要看清宏观大局,就是要向大处看。
青蛙之眼:动静之眼。万物都在运动,万事都会变化。用变化的眼睛看世界,为了看事物的运行规律。一件事情的开始,必有其因;一件事物的发展,必有其规律;一件事情的结果,必有其影响。能够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就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低谷的时候,还会有信心,风光的时候,也有戒心。我们要看清规律,就是要向变化的角度看。
蜜蜂之眼:明暗之眼。世界有白天黑夜,事物有明亮的时候,也有隐藏的时候。蜜蜂根据阳光辨明方向。我不知道对人有什么用,反正对蜜蜂很有用。光线,色彩代表着美术,应该是一种审美的眼光。这个世界外貌协会的人多着呢。刚刚还有新闻,女司机看见前车小伙长得帅,为了要到电话,造成追尾事故。
蜗牛之眼:悠闲之眼。看人或者看世界,带点乐观,带点闲适,带点超脱。不要那么匆忙,不要那么焦急。春花绽放,香远益清是享受;红叶随风,飘然天地是静美。细雨如丝是泽润万物,暴雨如注是雄壮的鼓点。
慢慢看,外物不过是心的投影;看见世界,终究是看见自己的内心。
你来看世界,既是丰富自己,也是丰富世界。王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观人之眼。
宇宙之中,人类自成一界。
观人就是看人,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社会的运转和规律。
情感之眼,看人情世故。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超越了情绪的自发性,情感是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也要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具有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你才能看懂这个社会中很多的现象。情感之眼,可以看懂屈原跳江殉国,也可以看懂爱德华放弃王位追求爱情。情感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情感是社会的润滑剂,情感是人类的本质之一。从情感的角度看人,能够看见更多美丽而崇高的东西。
是非之眼,看对错成败。学会从对错的角度看人事。在对错方面有自己的标准。法律道德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对错的几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与自己关系近的就是对的,与自己关系远的就是错的;高一点的层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对自己不利的就是错的;再高一点的层次是符合我们团队利益的就是对的,不符合我们团队利益的就是错的;最高的层次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就是对的,违反人类发展方向的就是错的。从对错的角度看世界,你的心就不会迷茫。
价值之眼,看轻重缓急。看见人与事与物的价值,就知道轻重缓急。价值有三个维度。价值有对象之分。有的价值是对自己而言,有的价值是对他人而言,有的价值是对群体而言。价值有正有负。正面价值具有正能量,能够推动事物健康发展。负面价值则相反。价值有大有小。具有能量大,影响大的具有大价值。价值有远有近。有的价值短期内有作用,有的家长长期内有作用。合在一起说就是,价值有大小正负之分,有对象之分,有远近之分。
道德之眼,看善恶美丑。道德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从道德的角度看人事,损己利人不合道,损人利己不合德。不顾道德是不道德的,强加道德也是不道德的。道德是很奇妙的事情,弄懂了道德,就懂了人类一半吧。
我们看人,我们做事,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心执笔做文章。
看世界的眼要冷,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做事情心要热,才能对人对事对己都有利。
观己之眼。
眼睛不能只是向外看,还要有看自己的能力。
反观自我,是自我成长的起点。
看不见自己,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
观己之言,明白自己的思维。言为心声,一个人说的话,反映了他的内心。自己想一想,自己说的最多的话。问一下周围的人,他们听见你说的最多的话。两相比较,探讨你最多说的话的内在心理动机。就像看文章一样,文章里面重复最多的句子,反映了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思想情感。你平时说的最多的话,反映了你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模式。了解自己说的最多的句子,一则认清自己,一则改造自我。如果你最常说的话具有负能量或者死能量,那么赶快改正,让你的人生走上更好的方向。
观己之行,明白自己的能力。反观自己的行为,考察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我们做了很多次,做了很多年,却没有丝毫的进步。那是不反观自察的缘故。看自己的行为,看自己行为的动机,看自己行为的缘起,看自己行为的过程,看自己的行为的结果和后果。动机纯不纯,开启的机会怎样,过程掌控力度,结果成与败,后面影响如何。这些看的清楚了,才能辨析自己行为的优劣。不怨天,不尤人,是好的美德。反观自察,主动练习,是个人能力提升的途径。
观己之情,明白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性情自己要明白。你喜欢急速还是缓慢,喜欢内向还是外向,你喜欢热闹还是冷静,等等。你的爱好很重要。尊重自己的性情,但也不能迁就自己的性情。 迁就自己的性情,就会让自己老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难以取得突破。如果完全不尊重自己的性情,又会老是处于难过痛苦的境地。也只会有一个悲惨的人生。
观己之心,明白自己的追求。自己要得到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是人生中重大的问题。我们常常沉迷于游戏,有时候又沉迷于影视作品,有时候又天天八卦。我们常常忘记了来看一看自己的内心。
看外面的世界容易,看清自己的内心难。因为看见自己的内心,就是看见自己的伤痛,自己的残缺。越是有想法的人越是容易痛苦。越有追求,越容易迷失。但是我们还是要看自己,直到把痛苦化为勇气,把残缺变成前进的动力。内心残缺的地方,也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我们看世界是为了丰富自己,看清自己;我们看自己是为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我们的人生就像花的绽放,表达我最绚丽的颜色,散发我最芬芳的心香。
天地之眼,上帝视角
看物看人看己,最终是为了看清命运。可是命运只有上帝能够看见。以天地之眼看人事万物,便是上帝视角。
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天地看万物都是一样的,那么万物在天地之中都是平等的。但是万物命不同,人人运不同。天地没有掌控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心结解去始见天地之宽,天地本无处不可去。
情绪散尽方明心性之美,心性当圆融而自然。
以上帝视角看人看己,越发明白了自己该去认知世界,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拼搏奋斗。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专注当下的时刻,所做的事。
与大自然多进行宁静而深入的交流。去看,去感受。用心。从其中学会柔和善良。
更新语言
学会说话,对于这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是一生的课题。
提高一个人的影响力,语言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一部分 :基本功锻炼,旨在提升我们口齿伶俐的程度
第二部分 : 表达能力锻炼,目的在于提升我们组织言语表达自我思想的纯熟度;
第三部分 :沟通能力锻炼,目的在于提升我们与人交往过程中双向交流的互动度
第四部分:高级说话能力锻炼,目的在于让我们掌握不同情况下各种说话形式的语言运用。
基本功不用说了,有很多方法训练。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什么是表达能力?
就是你能够透过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别人也能够理解到你所说的意思。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口头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话方式和独白方式。只要把这两种方式的表达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应付生活上各种交流的需求。
表达能力差的人,很难快速把看到、听到的客观事物,或者自己想到的意思,准确的给听众传递出来。例如你看完一部电影,你怎么告诉朋友这部电影是好看或者不好看呢?
首先确立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观点。
当外界的客观事物和你自己想到的事情,刺激你产生一种表达欲望后,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形成一个针对这次表达的中心思想。
例如你看了一部电影,整个观影过程给予你非常愉快的观感(外界客观事物刺激),接着你就产生一种表达欲望,最后你就会因此形成一个表达的中心思想(这部电影很好看)。
于是,你跟朋友聊天,你就会向朋友表达你这个电影好看的观点。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说什么,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确立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样子,你就很难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从已有的资料库里面,提取出可以印证你观点的材料,也就是理由。
你看完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资料库”。你要懂得从这个资料库里面,提取一些材料来印证你表达的观点。
例如,这部电影是谁谁谁主演的,在电影里面的表演很厉害(材料一);这部电影的剧情迂回曲折,你不看到后面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整个过程很有悬念(材料二);这部电影的特效也很厉害,非常自然的融入到剧情里面,没有为了炫技而炫技(材料三);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你会感到非常震撼,很容易被里面的角色打动(材料四)。
当你能够把这些从外界获得的已有材料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一连串印证你观点的理由。
这种表达,就是以中心思想为圆心,再围绕圆心附上相关材料的句群,从而形成的一次思想的交流传递。如果你不懂得从这个资料库里面提取相关的材料,你就很难继续表达下去。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描述一件事,就多读一读描述性的文章;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说明一件物品,就多读一读相关的说明文;如果你抒情的话说不出来,就多读一读抒情类的文章,培养自己的语感。不会讲故事,就多读一读讲故事的文章。
有了这些文章的框架,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长此以往,你的表达语感就会形成。这时你的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了。
沟通能力(这是核心)
有了表达能力的加持,你的沟通能力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了。
沟通的目的,就是透过语言交流,最终让彼此的思想都能够达成一致共识,取得某些效果。例如你跟家人沟通,就是希望对方能够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又或者你希望透过沟通,能够解决到对方不开心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沟通不像闲聊,可以天南地北的任意胡侃,而是需要透过你的语言,跟交流对象一起寻求最适合彼此的解决方案。
看到朋友失恋,你跟她沟通,就是希望可以让对方振作起来;看到孩子不听话,你跟他沟通,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安分守己一点;看到老板这么苛刻,你跟他沟通,就是希望员工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
一个好的沟通,应该做到五个方面:
明确沟通目的
懂得沟通时机
制定沟通策略
对沟通的情况作出反馈
懂得妥协,达成共识。
不断提高你的情商,沟通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的。这个以后专题讨论。
更新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提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种“首因效应”。
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经济学家也曾提出过一个“美貌经济学”,研究发现,外貌姣好的人比普通人收入要增加3%-5%。
形象是人的第一张名片,它与有趣的灵魂、丰盈的内在同等重要。
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因为工作繁忙,经常忽视个人形象。
有一次,他去理发,美发师看见后忍不住对他说:
“你的容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连你都这么随意,你觉得客户还会愿意购买你家的产品吗?”
松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下决心改掉了原来不修边幅的习惯,并要求所有员工都要整理好自己的形象。
马克·吐温曾说过,在形象上下的功夫,会给你的学识、资历和教养点上传神的一笔。
一个人是否长得漂亮是天生的,但你的整体形象却是由后天雕琢而成的。
好好收拾自己,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取悦。
更新自己的形象,以最佳的状态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生活的垂青。
人体的血液、组织和细胞,一辈子都在更新中,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也必须时时更新,外在表现就是语言和外表气质,每天改变一点点,你的人生将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