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落后的认识

2018-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铗投资与写作

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这个感觉肯定是有偏差的——为什么呢?

乌比冈湖效应和邓宁-克鲁格效应

除了“乌比冈湖效应”以外,心理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研究。

比如“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一会发现这些心理学的偏差研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

反倒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就不会盲目骄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揭示更为残酷的事实:

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60分的例子

在教育体制里,人们把“及格线”放在 60 分而不是 50 分,某种意义上也是有道理的,那“多出来的 10 分”,可以算作是一种“修正参数”。这其实多少有点残酷,因为那个及格线明确无误地声称: 40% 以后的都是落后。不过还好啦,学校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能做到考试及格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虚情假意的“宽容”相当于“温水煮青蛙”,也是全球当今所有所谓“正规教育体系”本质上很糟糕很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等于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免疫能力”正常发育。

步入社会之后,有些相对敏感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及格这东西几乎是完全没有用的,实际上,20% 之后都是落后——因为 20% 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 80% …… “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而且那定律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 1897 年研究 19 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的——这一转眼,一百多年都已经过去了。

先把一件事做到足够好

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要有危机感

事实上,确实应该恐惧。因为有个恐怖的事实,早就放在那里,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过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解决办法

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所带来的焦虑。

不知不觉,你已经至少有了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1.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2.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有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