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刘言飞语散文

假过年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123人  371f4714903f

最近,网上一篇有关过年的文章受到网友的热议,说的是现在的年感觉不出年味来,遇到了“假过年”。文章通过假期太短,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中;避开春运返程高峰期;抢占工作先机;年味淡了,在家无所事事,不如提前返程四个部分,论述着“假过年”事实的貌似成立。

是的,如今的过年,与往常相比,尤其是与儿时相比,确实缺少了好多东西,让人怀念和追忆着过去那看似“美好”的时光。我在《儿时的年味》一文中,对我幼年所经历的过年情节作出过详细的描述,儿时的“年味”确实很浓,浓到让你浮想联翩、永生难忘;浓到让你流恋忘返、驻足不前。因为时光不可能倒流,儿时的年味只能成为记忆,且被无限放大。儿时的年味缺少着现代气息,“原汁原味”中包含着许多原始、落后的成分,有可能符合某些现代人盛行的审美意识。

说起无限放大,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小说《三里湾》,在赵树理乡土气息浓郁的笔下,那贫穷、落后的山乡成了人人羡慕的“世外桃园”。书中所写的故事情节,好像就是在我的家乡发生似的,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作者真是佩服至极。他敏锐的观察、系统的分析、恰当的归纳,使我将“胡塗塗”、“常有理”、“活电报”、“翻得高”等人物形象都能与村里的某些社员一一对号入座。每逢具体事件,我都会在内心里默默地喊出他们的绰号,活脱脱小说中人物的再现。但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长期体验农村生活的我来说,留下的印象却没有那么的“高、大、尚”,仿佛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常人很难体验到农村体力劳动的艰辛,人们在物质匮乏、经济困顿、身体劳累、疲惫至极时,很难生发出小说中的美好意境和儿女情长,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过程有时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此也引发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让你重新回到半个世纪前的生活环境里,你是否愿意、又能坚持多久?就我而言,真要如此,我很难有信心生活得下去。“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的想法由然而生,让我后怕不已。按现在的说法,当时的年味可谓是再浓不过的了,是人们引以为豪、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作为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儿时的年味也存在着好多不为现代人所知的东西。首先是生活条件艰苦,吃饱、穿暖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每天梦醒之后,都在为如何填饱肚皮而发愁。吃好则更成为人们的梦想,一年吃不上两顿肉、下肚不到三两油的生活,让人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哪来如今人们崇尚的节食、减肥、健身等闲情逸致,又如何能经得起如此“折腾”呢?其次是生活节奏缓慢,凭票排队、加工食品的时间就占去了大半,巧妇还要做出无米之炊,个中的艰辛难以想像且在如今根本无从体验,一个“忙”字容不得你胡思乱想,更不会无病呻吟地将其美化到极致。现代化的信息、交通服务,省却了人们通讯、交通方面的诸多不便。如果把现在人们千里迢迢地回一趟家乡称作为“死上一回”的话,那过去同样的回家经历可以说是不知“死了多少回”。

凭心而论,现在的年味与过去相比淡薄了许多是不争的事实存在,但也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气息,这是人类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如除夕夜某地阳光小区因变压器故障停电,居民反应强烈,最后由当地政府出面安抚并给予每户200元钱、几箱矿泉水才草草收场。由此可见没电、没水、没有春晚、出行不便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一味地怀着否定一切的眼光看待事物,或者人云亦云地认为“今不如昔”,都是主观的、错误的认识。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