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收藏清醒地活着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

在《眠》中看到无眠的价值

2014-12-04  本文已影响829人  4b2beda060ba

我是因为《眠》这个书名,因为腰封上“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并被“17天,我不曾合眼,17个白天,17个黑夜”这样的文字介绍所吸引,才买了这本书的。

说起来惭愧,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完整地读过任何一本村上春树的作品。据说没读过村上春树的人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好在我不年轻也不文艺了。

三年前的冬天,因为严重失眠陷入焦虑,我父亲再次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不得不接受药物治疗,那令我们全家陷入紧张。我自己也并不是那种睡眠质量很好的人,失眠是经常的事儿,有隐隐的担忧自己将来老了,也会抑郁,所以我必须做“自我拯救”。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出差在济南的每个周四的晚上都会失眠,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每个周四的失眠就象“墨非定律”一样变成必然。我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能听到每半小时有一列火车开过,听到楼下猫叫春,隔壁房间同事的磨牙声和梦语,捕捉到各种琐屑的声响……因为住的是集体宿舍,我不可能起来看电视、看书,做其它事情,怕影响其他人,就在暗夜里的床上躺着,直到天明。

我知道自己失眠时,也曾使用过很多我已知的方法让自己入睡,包括起来洗洗重睡、喝点糖水或蜂蜜水、使用吐纳呼吸法、跟潜意识沟通、放松身体……等等。想睡觉又睡不着,睡不着肯定状态不好而自己还要工作要上班要……相比失眠的焦虑,失眠顶多是状态不好没精神,但焦虑会让生活失秩。

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也是个多么喜欢睡懒觉的人啊!上课打盹,星期天都能从晚上12点睡到次日中午12点。但我现在已经深刻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会越来越少,这是必然的事儿,想想一大早在公园在广场耍刀练剑跳广场舞的为什么都是大伯大妈,就知道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年轻人懒,是因为人一老睡眠就少,他们在打发时间。我姥姥是个小脚的农村老太太,她健在的时候,每每天不亮就醒来,问她怎么不睡了,她就说:人老了,没有觉了。人的一生有三万多天,睡眠占据了一大半,年纪越大,需要睡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失眠可能是一种常态,如果不接受“失眠”,以为自己还需要理论上的八小时,强迫自己睡够时间,精神就会饱受摧残。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蜷缩在沙发上用一个姿势。用第一人称口吻写的作品,很容易让人以为那是作者在写自己。村上春树的这本只有几万字的小说,是女性的口吻,写了“我”曾经的疑似失眠症状态和无眠的17天。在那17天中,我看到“我”的淡定从容,不焦虑地去看医生,不告诉家人,就是在丈夫孩子入睡之后,喝一杯酒,看《安娜卡列妮娜》,吃想吃的东西,准备早餐,甚至开车出去逛街,每天下午照旧去游泳,身材更好起来,自己都感觉更年轻漂亮了……

虽然小说开始于梦魇结局于也有点惊悚唐突不知“我”之所踪,也许意味着肉体的消失。但我还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价值——不要跟失眠做对。不谈小说的“意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眠》中只为了看到无眠的价值,在将来可能的无眠夜里让心更安宁。

接受自己失眠的状态,活在失眠的当下。暗示“我的身体现在不需要休息,需要的时候自然会睡”,不要强迫自己去睡觉,不然会因为睡不着而焦虑万分甚至崩溃。

找事情做。小说中的“我”,把《安娜卡列妮娜》读了三遍,做了很多的思考,包括端详睡眠中的老公和孩子,思考、发现所谓的生活的真相。

村上春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作者后记里也有记录。不过我觉得还是腰封上的“无眠的世界,你能做些什么?”揭示了我所理解的主题。

直男或者直女早有人言“人早晚有一天会长眠不起,睡那么多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失眠,偶尔的,挺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