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公益-滴水之恩万心暖,寸草之心三春晖
纵观中国古代史就有诗人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里立锥之地。”到近代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但由于政策最后没有得到落实只带动部分人的富裕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再加上市场经济机制尚未成熟,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等更是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性道义上也由古至今推生了一系列扶贫救济的慈善公益行为。
公益的产生和发展与慈善息息相关。古代寺院和佛教的兴起,有地位有财力的人们受到功德论,即“福报”、“修福”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对社会的捐助和施舍,慈善活动也开始慢慢发展, 到明末清初,在多地出现了同善会或善堂等民间非国家干预的慈善团体,是现代慈善事业的萌芽。
然而早先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很多公益组织起源于慈善机构。公益这个词意为是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一词早在1887年已经在中国出现并被使用,而且在五四运动之前的20世纪初已经有很多以"公益"为名的社团,如禁烟公益会。
公益源于慈善也区别于慈善。社会需要向贫苦的人们伸出援手的慈善,更需要为大众的福祉与利益而行为的公益!
大部分普通人对公益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认为公益就是慈善,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是富人们对穷人的救助施舍,自身参加的公益活动也是少之又少。
可见公益归根于服务社会大众的宗旨并没有真正普及。公益对大部分人既是陌生也是熟悉的,捐助金钱的多少成为了部分大众定义公益的准则,都认为公益与自己无关紧要;但其实很多人在无意间就已经接触到了公益,在公众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生活中节水节电,少使用塑料袋等一些看似普通却意义重大的平常小事,实则却是在为社会大众也为自己做了意义非凡的公益行为。
我们身为一国公民,地球上的一份子有义务和责任去参与到公益中,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举动。
西方教科书上就写道公益是一门学问。的确,公益与慈善不同就在于公益并不是简单的捐助,在慈善中帮扶者和被捐助者都可以是救助他人的公益人,公益活动包括了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社会治安,专业服务,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涉及。
它广度上需要大众有一定的常识与知识依托,实践固然重要,但有了理论的依托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那是否只有文化才真正在做公益?
当然不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每个人专业各异,各人有各人所擅长的不同,而且人是不断学习进步,这也说明我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所长加以实践更好的为公益献一份力;深度上它更需要每位公众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人云,日行一善,力所能及。通过公益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取决于你做公益的大小,付出多少,在你微不足道的行为上有益于他人,这就是一种价值。
近年来也有很多公益的负面新闻出现,一些不轨之心的人假借公益作秀引发关注,更有骗取大众善心从而获利。
早先就有新闻报道有两名男子在某平台直播以公益为名给村民发钱后又收回,仅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更为严重的还有广东警方破获一起打着“人人公益”幌子搞传销敛财的案件,估计涉案金额达20多亿元。这些彻头彻尾的以公益为名,行作秀敛财之实的负面新闻也让大众和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人们失望不已。
但好在温暖总是在人间,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热心于真正的公益。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和公益讲座向大众传播公益思想,呼吁大家参与到公益中来。
各高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切身实践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社会某方面状况,也促成社会的发展进步;各个中小学和小区举办环保活动,关心小环境,爱护大地球,向中小学生和小区居民传播环保观念,一起从小事做起,投身于力所能及的得公益中来。
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知识分子下乡支教当志愿者,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温暖;更有很多成功人士利用财力和人脉创建基金会,为社会上出现的问题,需要帮助的人群和动物等提供更高效专业的公益服务。
我们都是普通人,却都可以为了这个世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大小事,这是大爱也是自爱。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益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切实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公益的发起者,也是公益的受益者。
公益不是作秀敛财的工具,是大众的责任和义务,人的头衔显赫,荣耀多少,家财万贯这些都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你所生活的地球付出,这也是公益带给人们超乎物质财富的极乐世界。
在我眼中公益是什么? 如果说慈善是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爱,那么公益就是有施有受的爱,犹如两面都感受到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