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焦虑之源或许是死亡吧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钩三点心理学

最近读了一篇《莫干山徒步不说再见,期待再次做你们的天使》的文章,原文链接如下:莫干山徒步不说再见,期待再次做你们的天使,其中的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很多竹子供人借力,无数双手握住过它们”。作者柚子的这句话,与我在“论情结、执念、价值观、控、完美主义、强迫症及其应对方式:无相、专念”这篇之中的这段话在一个点上:

“还体会过时光穿梭感。比如,在西湖的花港观鱼附近,有一个林徽因雕像,附近有一条路,曾经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他们走过,我每次去西湖都要去那条路的附近,走一走,站一站,仿佛能感受到泰戈尔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止如此,每每想到苏堤近千年历史,多少文人志士,都在上头走过,于是每迈出一步,都情不自禁地的想:脚下的路,谁谁走过,谁谁伫立过。对西湖的情感就愈来愈深刻。”

因此我连评了三句话:

现在想来,或许“怕死”只是大自然促使人进行生物延续的机制而已:怕死的人从个体来说,能及时逃避危险,存活率更高。于是通过自然选择,“怕死”的基因得到强化,最终延续下来。不止“怕死”基因可以延续,在上古时代,只有部落协作,才能更好保全性命,于是人类又通过世世代代的演进,骨子里多了“社会性”,期望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生存在亲密关系网中的人,一个乐于合作与陪伴的人。

或许有读者问到:为什么孤独久了,又能很好适应呢?

对于此,可以设想在上古时代,那些孤独的人是否是离开种族,去外部探索的人呢?如果有部分是,那么,或许他们是为了种族部落的扩展而离开:离开然后孤独的寻找,接着征服新领地,促进种族基因延续。于是,如此看来,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的时候不专注于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领域创新与征服,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的恐惧构成人的“自私”为主的基本需求,人的社会性构成了“善良”为主的基本需求,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生存,却一个向“我”,一个向“Ta”,有时互相矛盾,相互冲突,于是造就了一幕幕的善恶、悲喜剧。

是不是很有意思?

或许,人是一直需要反省的,人是一直需要忏悔的,人是一直需要被提醒“爱”是最伟大的原动力的,这样,世界的美好才会更多吧。

推荐一首中文歌:

奉献苏芮 - 回首苏芮时代全经典

推荐一首英文歌:

Let’s Talk About LoveCéline Dion - Let's Talk About Love

推荐一部电影:《Pay it forward》

推荐一本书:《特蕾莎修女:奇迹的故事》

本文结束,感谢你的阅读!

关于本文提到的“机制”,可点击:万物皆数、万物皆公式、机制的妙处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

大西瓜与你一起:学习,创造,公益,享受快乐与幸福!长按二维码,我们一起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