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损人不利己,千万不能做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昨天我们聊到,和普通人不同,饱受绝望折磨的神经症患者中,有些人的破坏力会增强,产生出虐待他人的攻击倾向。
当我们对施虐者挞伐不已的同时,也应该了解施虐者为何会出现施虐行为,理解他们所受的伤,藉此,防微杜渐,防止更多人成为施虐者。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神经症的施虐倾向,会有哪些具体的行为特征,探讨为何会产生施虐倾向,并了解患者们因施虐行为所处的困境。
01施虐者的行为特征
说到施虐,你会想到哪些行为?过去,弗洛伊德认为,“施虐”是人的本能之一,因此将一切跋扈或者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包括争权夺利、受了惊吓的反击等,都视为施虐倾向的延申。
但霍妮的看法不同,霍妮认为,当施虐者施暴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快感,那才算是病态的施虐倾向。
在霍妮看来,神经症患者病态的施虐倾向会有几个特定的特征,首先,是患者会有想要“奴役他人”的心态。
通常,他们奴役的对象是自己的另一半,他们会挑选一个没有想法的人,作为理想的奴隶,并以患者自己的意愿来塑造或培养受虐者。
同时,为了让受虐者觉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持续下去,施虐者会提供受虐者一定程度的好处,让对方觉得无法离开。
就像小说《五十度灰》中的格雷,他会找单纯的女孩作为调教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给对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但实际上只是想以金钱困住受虐者,将对方调教成他的奴隶。
其次,神经症患者的施虐行为还有强烈的贬损和羞辱倾向,会不断地挫败他人。
而且,施虐者不愿意看见受虐者有任何的满足或快乐,所以他们会不惜透过各种办法,挫败或毁灭受虐者的愉悦。
他们会找出对方的弱点和伤疤,进行无情的攻击,除了言语,也会以各种行为,让受虐者失望,例如,当对方想和他亲热时,他就会显得特别冷淡,故意使对方感到挫败。
另一种施虐狂的代表行为特征,是患者有着巨大的报复心和怨恨感。
在患者的思维逻辑中,他们认为是别人毁了他们的人生,因此别人必须承担责任,补偿自己,这种“报复”的意念,就像毒药一般渗透进患者的每个细胞中。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阿衍妈妈和先生感情不睦,除了整天吵架,还被先生家暴,也不被其他家族成员尊重。
她将一切的问题都推给成绩不好的阿衍,认为阿衍必须为她失意的人生与婚姻负责,于是对阿衍的言行非常狠毒冷漠,甚至阿衍以自残来求取关爱时,也丝毫不为所动。
总体来说,神经症患者的施虐倾向,具有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透过各种贬低、打击对方的行为,来实现心中对他人的报复欲望,得到快感。
02施虐倾向的成因
在研究神经症患者施虐行为的成因时,有一派说法,认为施虐的倾向,是童年虐待倾向的延伸,因为有些幼儿会残忍地对待更小的孩子或是动物。
不过霍妮不这么想,霍妮认为儿童的施虐行为,一般出现在被欺压或是受委屈的时候,只是想透过报复更小的对象来肯定自己而已,而大人施虐行为的动机,相比之下复杂得多。
曾经有一位神经症患者,他总是对另一半充满敌意,时常故意让女友难堪,甚至也会动手打人;在性生活上,他也对女友非常粗暴,认为对方必须配合他的需求,展现低下的姿态。
经过心理医师的了解,才得知这位患者在八岁的时候,他所仰望的母亲因为外遇,离开了他和父亲,而一直保护着他的父亲,几年后也因为交通意外而离开他,他住进寄养家庭,却遇上了一喝醉就打人的继父。
在他的心里,自己是被世界抛弃的人,上天断了他所有的路,剥夺了他任何幸福的可能,每一天,他都只是无感地活着而已。当一个人的生活变成这样,剩下的出路,要么是向命运妥协,要么就是反过来憎恨和报复生活。
他们感受不到别人也有各自的不幸,只看到别人拥有健康、爱情、财富,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仇恨别人的快乐和幸福,厌恶生活中所有正面积极的东西,只是在这种憎恨中,又带着求之不得的嫉妒。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白痴》中所描述的一样:“他们的幸福和快乐,让他忍无可忍,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们踩在脚下。”
这种“我痛苦你们也别想好过的心态”,使得神经症患者产生各种报复他人、打击别人、使他人感觉受挫的行为。
这样一来,只要看到别人和他一样失败和堕落,终于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受苦,就觉得好过多了。
简单说来,是因为感觉自己的生活已经毫无意义,神经症患者才会出现施虐倾向,藉着看到别人像自己一样不好过,来抚慰自己心中的绝望。
03施虐者的困境
我们已经看见,在看似没有人性的表象后头,站着一个被痛苦折磨着的人,生活将施虐者击垮,使得他们在绝望中挣扎,试着找到补偿自己的办法。但是,神经症患者所采用的这些补偿办法,反倒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首先,施虐行为使得他们更加自卑。在施虐狂的心中,也有一个完美的理想化形象,这个形象也是高尚的、符合世人尊敬崇拜的。但是,他们实际所做的施虐行为,反而让他们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他们越来越无法宽恕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越为自己卑劣的言行感到自卑。
接着,施虐行为也为神经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一方面,他们认为受虐者会报复他们,只要受虐者一逮到机会,就有可能会以不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们。为此,患者必须随时保持警惕的状态,不能让受虐者有机可乘,时时刻刻处在进攻的姿态中,保护自己不被报复。
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自己内心的施虐欲望感到恐惧,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必须高度警觉,严格自控,才不会导致危险发生。
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喝醉,无法控制自己,而让心中的破坏欲被诱发,使得自己变得很有破坏力,既伤了人,也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随着自卑与焦虑的加深,施虐狂更加对人生感到绝望,恶性循环下,他们不在乎再失去些什么,变得更肆无忌惮地施虐,这也导致他们的想法越来越消极,如果没人伸出援手,他们便会一直卡在僵局中,无法自拔。
04总结与感悟
今天我们了解到,因为内心的绝望,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导致某些神经症患者出现施虐行为,他们透过让别人受挫、失望的方式,打压他人的快乐,想要藉此获取内心的满足,却反而导致自己越来越被自卑与焦虑所困。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内心的冲突如果一直无法被解决,将会使一个原本人格健全的人,逐渐走向人格破裂,从对人生满怀希望,到整个生活被绝望淹没。
阅读之后,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和影视剧中的一些的情节。为什么有的人会虐待他人?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他们自己过得不如意,没有安全感。他们把现实中的失意,心中积压的愤怒,发泄在一些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事物身上。比如,有的保姆和幼儿园的老师,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伤害孩子。包括小朋友之间一些不可避免的伤害。为什么有的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呢?可能是在家里,父母是那样对待他们的,也有可能他们曾经被忽略,被抛弃,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是因为父母爱的方式不对,让他们心中没有安全感。小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到成年人的世界,哪里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矛盾与冲突,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由于法律不允许,不能出现身体上的攻击,但在精神上却无法控制,总有一些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从言语中打击或者控制与自己三观不同的人。
其实,我们身边的人,也觉得他们的有些行为让人无法理解。说是对你好吧,又觉得他们的好,让你觉得并不开心。说是对你不好吧,有时候他们又确实很温暖。有一些爱恨交织的感觉。批评与控制,有时候很难把握。与人相处之时,我们更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区分清楚,哪些是爱,哪些是害,不能弱化自己,也不能贬低别人,让大家都不舒服。
回顾施虐者的行为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仅是攻击性,而是施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首先,施虐者会有奴役他人的心态。他们的对象通常是自己的另一半,会挑选一个没有想法的人,作为理想的对象。他为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持续下去,会给对方提供一定程度的好处,让对方觉得无法离开。比如,有的母亲是因为自己没有上班,没有经济收入,为了孩子或者是家人而委屈自己。有的年轻人是因为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依附于他人;
其次,神经症患者的施虐行为,还有强烈的贬损和羞辱倾向,会不断的挫败他人,不让别人好过。文中阿衍的妈妈因为和先生的感情不和,他对阿衍非常冷漠与狠毒。阿衍对于她来说,就是可以控制被的弱者。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施虐倾向呢?霍妮认为儿童的行为一般出现在被欺压或者受委屈的时候,直是想透过报复更小的对象来肯定自己,而大人的施虐动机相比之下更为复杂。他们感受不到,别人也都有各自的不幸,只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而自己相比之下什么都没有,他们就仇恨别人的快乐和幸福,厌恶生活中所有正面积极的东西。在他们感觉不如意的时候,甚至会有毁灭一切的冲动。损人不利于,注定让他们无法幸福。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施虐者在伤害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陷入困境之中。当他们虐待别人,仇恨别人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他们并不快乐。
因为在他们心中,也有一个完美的理想化形象,随着他们的施虐行为,让他们离理想化形象的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他们生活在无尽的悔恨之中,一方面会让他们更加自卑。
另一方面他们会很焦虑,认为受虐者会报复他们,会让他们觉得非常的紧张与恐惧。随着自卑与焦虑的加深。施虐者会更加对人生感到绝望。在恶性循环之下,他们的个人行为就更加肆无忌惮,这也导致他们的越来越消极。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他们就会一直处于困顿之中,无法自拔,直到自我毁灭。
不论是没有想法的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都是比较弱小,容易被操控的人。所以,一个人不管是否优秀,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们不用依靠任何人,也可以活得很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东西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