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墨人生中国文化掠影谈舞蹈

非遗舞蹈 | 博巴森跟

2017-01-15  本文已影响196人  lisaljy

非遗舞蹈_博巴森跟

       博巴森根舞蹈来自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起源于广为人知的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舞,由于该舞蹈特殊的历史来源而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博巴森根”是藏语语言的音译,“博巴”在藏语意为“藏人”,“森根”则意为“狮子”。该舞蹈产生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的,作品主要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并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张珍贵的图片展现了当时参与抗击英军的藏族战士的英勇身姿

       在整个舞蹈的表演中“博巴森根”涵盖了“钻、扭、解”三个特色舞蹈动作,并用这三个特殊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藏族士兵行军打仗的艰苦历程。

 “钻”

        队伍中的其中两人牵手抬高,形成一个门洞的形状,其余众人牵手跑跳,依次以连臂穿花的形式钻过“门洞”。表演者借用该动作,形象得再现了屯兵们在战壕里排兵布阵,谋划策略的场景。

“扭”

       前一位舞者的左手绕过自己的脖子,在自己的右肩上拉住后面一位舞者的右手。整个舞队如同一座人体搭建的桥梁,伴随着整齐的踏步与胯部的左右摆动,形象地表现了屯兵过河时搭建人桥的艰苦场景。

“解”

        众人依次将自己的左手如“解扣”般绕头解开,恢复到前面“钻”的牵手跑跳的动作。寓意屯兵们在战场上亲如兄弟,难分难舍的战友情。

       该锅庄的演唱伴随着舞蹈的动作同步进行,演唱的方式为男舞者高声诵唱,女舞者跟唱。唱词中叙述屯兵行军作战的经历,隐颂着屯兵文化影响下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舞蹈的第一段,在表演“扭”的舞蹈动作之时,众舞者边跳边演唱的唱词为:

ngan zei za sie len bei bu

即使是独儿子也要上战场

ga der qiao liang shei shei。

广东的人桥摇摇晃晃

       唱词的前一半歌颂了当地在屯兵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军令如山”的服从精神,以及军人的生命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奉献精神。唱词的后一半记录了屯兵们在广东行军打仗的途中遇到了河流,屯兵们跳入河水中抱在一起搭起了一座“人桥”,让后面的战友踩着自己的肩膀过河,歌颂了屯兵们崇高的奉献精神与深厚的战友之情。

       作为大型群众锅庄舞蹈,“博巴森根”在无乐器的伴奏下,仅靠舞者自身的演唱,伴随着舞蹈动作此起彼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试想,在这种万人空巷的舞蹈队列之中,任何人面对这种原始粗犷的视听艺术,也难以不为之动容。所以,“博巴森根”锅庄舞不仅是对屯兵文化中军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也是屯兵文化中的审美思想运用艺术形式的再传播。

博巴森跟

电子科技大学非遗舞蹈理论研究社出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