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少读书
世间只有思想家,没有读书家。
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碎片化时代,多数人饭做好了喂到嘴边都不吃的,这辈子也就那样了,爱学习的人真不多了,而在这为数不多爱学习的人当中,假学习又占了大多数…假学习的假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学习方法问题。99.99%的人学习方法都错了!兽哥讲这句话不是标题党,这是事实,很负责任,这个错误方法是从小就“锻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方法错了,将会绕很大一个弯路,而最后还是要回到起点,从0开始,不然就是“学废了”!这个0就是思考!这时候喷子应该跳出来了:“兽哥你讲的这不就是废话吗?学习当然要思考!”我说:“你错了,多数人还真就不思考,而是傀儡!”
学成了与学废了
学废了有啥特点?满嘴引经据典,形式上饱腹诗书、学富五车,但是一张嘴就知道其脑子里一锅粥,换个套路的话,思维七拐八拐能给自己拐懵逼…
本质:说白了就是没自己东西!
学成了啥特点?能用最简单的大白话讲述所谓玄妙道理。自古此间极品人士连字可能都不认识,比如文盲领袖。
本质:有自己的东西!随便聊…
世间道理皆朴素,故弄玄虚皆为假大空。语言、文字、书籍有上千种,汉字古今更是多套语言系统,这些都是工具而已,不是本;本在于人的思考。
所以,学成与学废的差别在于“有没有自己的东西”,而这又在于思考。
以此为主线,开始本文主题:为何少读书,或者讲如何读书?
思考与读书完全是俩东西
两套关键词:1、思考与读书 2、转化
要先思考、有答案,而后再去找书读;而不是先读了一堆书,再去思考。
思考与读书完全是俩东西!一句负责任的狠话:如果一个人不会先思考,基本这辈子认知就废了。如果一个人会思考,就算不识字也会思想深远,古往今来很多大人物都不识字的。思考比作“脑子开光”,读书比作“吸收养分”;脑子不开光给的养分再多也吸收不了,最多像计算机一样拷贝(死记硬背)下来。
人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实际中去获得什么。
学废了就是“傀儡”一个——想要什么自己不知道,得别人告诉。
满地皆傀儡…我们从小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从来不给脑子开光,而人贵为人在于思考,在于不断地问为什么;如果让三眼去做幼儿教育,三眼会写一本《十万个为什么2.0版》,只有问题没有答案,去刺激孩子们思考万物。每个人的天生的优势思维是不一样的,寻找答案的路径也就不一样。比如问:“为什么会有领导和员工”?形象思维强的孩子可能会思考到猴子群、森林法则等;罗辑思维强的可能会思考到点、线、面这种逻辑延展;
当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去阅读印证答案,阅读方显大用。
如果弄出个标准答案给孩子,比如阶级、阶层等这种人造人文词汇强加给孩子,想必孩子活到死也未必明白为啥会有领导和员工…这世界最可怕的就是标准答案,很多圣贤书也是如此,不要以为有些所谓圣贤拉风几千年就NB,那只是你的情绪在作怪。如能自己先思考出答案再去印证,一些所谓圣贤也未必与其苟同。
人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虽然世间顶层逻辑相通一致,但到达顶层得自己画路径。所以学习是个双向过程,必须要有先后顺序,不能本末倒置:
正向:先思考-有自己答案-读书-印证;
反向:筛选阅读-精读-印证-逻辑的解构与重构(转化)。
正向是思考,是脑子开光;反向是转化,是吸收营养;中间的叫读书,书只是一种逻辑载体(一盘营养餐),要少读、选读、精读。不先思考,你就找不准合适载体,也不知道转化什么到自身。所以难点在哪?在于思考。人与人的差别就产生于此,思考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习惯,如果换一个性格词汇来描述,就是认真二字。
人与人的差别只在于认真二字。俗话说“能钻进去”!
认真不是体力活,是脑力活。估计大多数人都未必明白这个道理。
“读书无用论”
兽哥有个“读书无用论”总被抠字眼的喷子喷!
书籍只是把逻辑集中起来记录,有没有作用在于“是否带着答案去寻求答案”。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文字,人们的思想照样会分层,取决于爱不爱思考、会不会思考。
不先思考而死读书,不带着答案而直接要答案,结果就是沦为傀儡,是作者的傀儡!
宗教就这么来的…
所以佛家与佛教不一样,道家与道教也不一样——“家”刺激思考,“教”直接给答案。为人师者,有两种:
一种善于引发思考,而不直接给答案;
另一种只给标准答案,隐藏思考路径,更不会启发思考。
世间之师与书,多为后者。对于后者,不光不要爱他们,更要轻视他们,解构转化完了拿去烧火,或者垫桌子用!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白头发”像慈悲大佛一样抚摸众生狗头:孩子们,你们要爱读书的喲~这就好比跟人讲:做人要“正直”呀!要做“好”人啊!云云…又好比在讲:都是营养,甭管能不能吸收,吃了总是没坏处的!伪道德就是讲官话,讲好话,讲100%正确的废话,自古就这样;最无聊的就是什么读书会啊,互相激励加油欧耶什么的…
这人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就去学什么,但凡靠激励成长的都长不大!
人这一生就是不断思考,不断问为什么,不断的想要,不断地去寻找,而已。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不对,如果对孩子换个讲法:“活到老思考到老”!脑子大概率开光!学习是个“吞食”过程,得先有饥渴,才会选择食物,而后才会吸收。不饥渴,直接给各种食物,人家想吃甜的非要给个酸的,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呕吐不止…自己回想那十几年,不多说,说多了又发不出文。
人的基本权利就是思考与选择,这俩东西加起来才叫人生!
焦躁就是没有思考,并失去选择。这不是个体问题,而是集体出毛病的问题,这个很不好往深了讲...所以兽哥很少读书,当年也不是好好学生,因为我要“捍卫自己的人生权利”。再讲一个小故事:明清时代,一本《三国》被中原人翻烂了,人手一本,茶余饭后老少聊闲天的话题,其中也不乏许多“能人志士”喷一喷...这本“畅销书”到了连文字都没有的女真人手里,变成天书圣书,只有八旗核心骨干才可一瞥。此书成为努尔哈赤的秘密武器,做梦都搂着...对女真铁骑攻城略地发挥了巨大作用...武功看人不看招数!思想看思考而不是阅读量。
愚笨的人有个共同特质,就是无论什么都能变成“体力活”,而且还欲想通过卖体力求功成...
熟悉兽哥的朋友都知道,兽哥写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在其他平台给人回答问题,动辄都几千字,能一两百字就说明的东西,为啥要几千字外延呢?因为是围绕一个点讲系统,每篇文章、每个回答都尽量成型一个小系统,多个小系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到了系统层是趋近抽象的,这东西才能引发人的思考。如果几千字的逻辑,拆解成几十篇“散文”,那就是“垃圾快餐”。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时代,这种写作准则是几乎没有受众群的,爱读不读,有缘自相汇。因为人们吃快餐吃多了,形成不爱动脑子的习惯了,当遇到成系统的逻辑之时,就会难以下咽。大多数快餐文章,用脑子过滤一下能有1-2个散点逻辑算多了,然后开始举例子、讲故事,再来一堆情绪发泄,人们就爱读这种,因为不需要动脑子,但是结果呢?以前兽哥文章里对快餐有个形象比喻:俩朋友见面了,各说一个散点,能对上就形成共鸣,点根烟互动一下,对不上了,各回各家…
现如今人们的阅读不是在思考,而是在找朋友;作者在找傀儡,找那种情绪对路子的傀儡,互相发泄而已,这不叫学习,这叫娱乐。
这种东西读1万卷也提升不了认知,因为太碎片了,不光提升不了认知,反而会扭曲人们的大脑,让人们变得更加自我偏执。全民娱乐时代,大多数信息不仅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扰乱。学习要先思考,带着答案再去读书搞转化,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低手转化情绪到自身;中手转化逻辑到自身;高手转化能力到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