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交流
翻阅电脑里的文本,寻找早年的一些资料。偶然发现,两小节和朋友交流时的文字。文字真好,能够记录一个时段的思想。
(一)关于文化
看到文化一词,脑中浮现了很多的画面:
大的说:是一个社会、一个历史阶段被大家认可的一种价值观或观点,且足以驾驭和统领人们的思想认知。
小的方面说:在特定环境中被大家认可的一种认知或评价。比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记忆。没有对错。只是,写进历史作为警醒后人或者记录生产力进步发展的记忆而已。
从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区别。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流文化、评价文化。
所以,才有社会的多元,丰富的文化形态。
不同的是,清醒一点的人,会比较痛苦。因为懂得的人少,因为知音难觅,因为伯牙难得。
而那些满足于当下现状的人,满足是他的文化,因此活的反而幸福。这反而是大众文化的状态。
给推荐的“奇葩说”,就是张泉灵几个主持人跳出框框自由畅言的自由辩论活动。不就是在追寻一种追求思想的文化惬意。
有时在想:佛家的痛苦,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是不同境界的痛苦。在许多的人的身上,只是外在的苦,而在思考的人的心中的苦,则是无言的痛苦。因为了解,所以痛苦着却无法言语。于是,又有文化的诞生: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继续独行。走的高的,便成为一种 仰望一种引领。走的近了,变成为一种异类,遭受排斥。于是,再不断的重复,文化就这样多变而丰富。
(二)«牡丹亭»遐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想起这句,不知道怎么总想起林黛玉和贾宝玉
当时看书的时候,虽然不会唱昆曲,却觉得这句词实在好。找了视频来看,只觉得那样的布景那样的故事,如梦一般,和我们梦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的感觉。最初看《红楼梦》时,看不懂林黛玉和贾宝玉偷看禁书有什么可禁之处,现在再看,不免感触颇多。
想和大家一起看昆曲。大家闭着眼睛想啊:江南水乡,氤润的空气里,隔着那蒙蒙月色,听那水色另一方传来的咿咿呀呀声,怎样的梦乡怎样的迤逦……
不知大家在少女时,是否会在夜里,突然想起一个莫名的人,莫名的喜欢,莫名的挂念……竟然,相思成疾,一梦而逝。可巧的是,竟然就有那男子,梦中相见,改名梦梅。若干年后,竟然又找到了那个园,见到那幅画,唤醒了魂魄中的丽娘,阴阳不再相隔,好事竟成。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里,太需要这样的梦,这样的情,温暖那个离经叛道的世界和渐行渐远的人们。
一代人,不同的梦。若干年后,梦依旧。
红楼梦里的两个聪明的孩子,看遍了那些上的了台面的正经八股,却觉得了无生趣。偷偷找来的这些书,那些该写的,不该写的,敢想不敢想的,都写了出来。那些如诗如画的戏文,诗词兼具,读来,并未像那些道德老夫子所言的恐惧和不堪。反倒是唇齿留香,韵味十足。就这样,看了一篇又一篇,看了一个又一个,甚至回味其中。更甚的是竟然在聚会里脱口而出,让宝钗抓了个正着。原来哦,卫道夫似的宝钗竟然也读,还能知道其中的妙。想想她们,又觉得咱们何其幸运,所以,有自由真幸福,能读书,好幸福,有你们,好幸福。
在苏州的时候,一个人闲逛,总会觉得自己在游离,在神游。在想,人若有魂游,我的魂定然在这里流淌过。人若有前世今生,我定然曾经在这里留过足迹。江南一梦,梦里江南。
记忆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