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和苻坚“东施效颦”
退避三舍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吧?
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宴会中,楚成王对重耳说:“假如有一天,你当上了晋国国君,你将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说:“真如你所说,那我愿和贵国永远和平相处,如果不幸发生了战争,我将退避三舍。”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却一话成真,重耳后来果真当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晋楚两国也果真爆发了城濮之战。
晋文公也果真向先前所承诺的,退后了九十里,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是个信守承诺的君子。他的“退避三舍”被世代所称颂。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也想做他这样的仁义之君,却没想到成了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第一位就是宋襄公。
宋楚泓之战,两军对垒,楚军要求渡河决战,宋襄公同意,大臣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我们等楚军渡过一半时出击,定能取胜。”
宋襄公说:“搞突然袭击算什么仁义之师,等他们渡过河之后,我们再决战不迟。”
等楚军渡过河,正在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说:“趁他们没有整理好队形,我们出击,一定会取胜。”
宋襄公说:“这算什么英雄好汉,这样的事我不做。”
结果,等楚军摆好阵型,发动进攻,宋军不堪一击,被打得溃不成军。宋襄公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第二位是苻坚。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辅佐下,前秦力量大增,但王猛死了之后,苻坚便失去了舵手。
383年,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灭掉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宰相谢安命侄子谢玄等人领兵抵抗。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谢玄要求渡过淝水决战,苻坚同意。
苻坚的想法是: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突袭。
然而当他的军队撤退的时候,降将朱序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苻坚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但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听说秦军败了,马上一哄而散。苻坚大败而还。
水如天曰: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带兵打仗,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晋文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管仲为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当时晋军后退九十里,队形不乱。使得楚军无机可乘。
而宋襄公和苻坚不同,他们的军队本就是乌合之众,一旦退却就溃不成军。战争哪有什么仁义之师?有的只是虎狼之师。取得胜利是军队唯一的目标。
宋襄公和苻坚成为千古笑柄,真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