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随想

从经济学到哲学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13人  杨小伟的世界

今天又要装个文艺,牵强附会地说说经济学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歧视无处不在

事情还要从最近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说起。

话说其中有几节课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歧视,而且要命的是薛老师说其实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歧视。

我想大家刚看到这个说法一定和我一样会觉得吃惊。心想想我这么高雅正直的人怎么会做歧视这种低俗的行为呢?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下,歧视这个词被理解成了贬义词,而事实上这个词是中性的。其字面的解释是:

区别对待

好了,我们来整理一下薛老师的逻辑。

每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隐藏的就是放弃另一些选择。而这个时候,你就是区别对待了这些选项。通常这种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那我们举一些生活中歧视的例子:

所以在生活中,因为时间,金钱,注意力的稀缺,你必须在众多的选项中做出选择。而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必然存在歧视。

歧视者付代价

关于这个主题,第二个从薛老师那学到的是

你可以歧视某个食物,某个东西,某个公司,但是你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

当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看上去一切都是我们做主导,是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的背后包含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

注意,这个代价也是一个中性词,并不表示好或者坏,只表达没有选择那些选项而导致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感觉和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很像,即放弃了的最高收益。

从这个代价中,我想到了哲学的一句话:

生活是一面镜子

生活将以你对待Ta的方式对待你

这也是一句中性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喜好和倾向,在这个多元包容的时代,并不一定有一个绝对准确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人。我们也没有什么资格站在某个制高点去批判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出选择的权利,而从经济学中我们学到的概念却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最终为这些选择买单的,只有我们自己

每种选择都有自己的得失,如果我们能在选择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得到的收获和付出的代价,或许我们能在时光流逝之后不会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选择。

当然经济学只能帮你到这里,而你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则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