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财务反脆弱:职业生涯、资产与现金流
自由市场中的普通打工者不应寄希望于40岁之后还能高薪。
关于职场危机,这几年有过两次让我比较有印象的新闻。
先是华为裁34岁工程师。大概情况是华为前年一刀切的裁掉了34岁以上的运维工程师。先是网上一片讨伐和嚎叫,各类还不起房贷、年薪50万转职后变成年薪15万之类的故事此起彼伏。最后事情发酵到任正非本人写文镇场子。
再是今年的网易恶意裁员事件。大概情况是网易员工生病后被为难,直到被恶意裁员强行驱逐出公司的事情。
说“大概情况”,是因为这两个事件肯定有很多外人无法知道和甄别的信息。孰先对孰先错没法考证。我本想把事实交代的尽量严谨些,结果上网一搜,发现这两个事早已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包裹这两个事的有“华为宣布:2020,砍掉末位10%的主管”、“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 1000 名在阿里工作 10 年以上的人才”、“惠普:你们不要怕,我准备先裁个9000”等等,,,太多了,我都懒得一一码在这里。
对多数人来说,上边所有这些事点燃情绪的无非是已经埋伏在内心深处的“中年危机”、“阶层下降”这类焦虑系概念。
就我自己在北京多个公司干下来的经验看。高薪行业真的不养老。我说的还不是偷懒的老人,是兢兢业业的35岁以上普通员工。我承认有人越老越香,今天咱们谈普遍性。
造成中年危机和阶层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观上来说,年纪上来了,学习能力下降,加班能力下降。这都让单位工资的产出比下降。作为劳动力这个资产的买卖对手方,老板自然要力争选择低价买入或者不交易。
理财圈有种说法是“40岁以后还靠工资吃饭是可耻的”,其实真相是,40岁以后还靠工资吃饭,注定是提心吊胆的。道理就在于,已经无法提供高性价比的普通劳动力,也很难提供劳动效率升值的想象空间。
中年危机和阶层下降的本质是现金流危机
中产群体中,不只是高薪者碰到职业变故怕还不上房贷。有产者如果现金流不好,也容易受到资产价格变化影响而丧失财务应变能力。币圈的朋友应该听到过不少人强调提升场外收入能力很重要。因为只有场外现金流好,才能在熊市不卖币。现金流足够好的人,还会爱上熊市。
网络上普遍讨论的焦虑话题不过是“劳动力换取现金流能力注定归零”这个情况的映射。解决的办法只有让现金流不只依赖劳动力。
这里可以分叉出两个话题:职业生涯现金流与资产现金流
职业生涯现金流
职业生涯的概念有别于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职业生涯中的工作量部分。工作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供给。即使有些岗位很需要经验和智慧,可由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发达,人才的供给和成熟速度在变快。再加上互联网普及以后,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迭代变快,很多时候聪明不如多试错。多找几个工作五年(新招来的还不用担心离职补偿过高)的小伙子,拿着1.5倍的薪水,听话的干着2倍的活,效果比那个拿着2倍薪水每天按部就班的老人好太多。这就是为什么从前四五十岁才会有的那部分焦虑如今普遍被前置到三四十岁。
绝大多数岗位上,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你的劳动力价值开始跑输大盘。通常,这意味着你从企业的人力资产开始转变为人力负债。有些人喜欢说“人到中年就是在单位里苟着”,我更喜欢中性一点的说法: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劳动者要调低工资回报预期,少犯错误,多想想自己比新手强在哪?然后注意提升企业开除自己的成本。
职业生涯现金流有比劳动力现金流更广的含义。
比如说,行业声誉可以带来溢价。有些工作里,劳动者个体的劳动成果很容易产品化。比如设计师、作者,他们脱离了组织协作体系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类工种通常会让明星从业者拥有流量或者品质背书。这是摆脱单凭劳动力这个维度来被定价的机会。
又或者在一个规模公司里占据了有利位置的管理岗。公司换人试错成本极高,这也会带来溢价。在一些停止增长的公司,会有那种看似不优秀的管理者,他是公司系统运转的守护者,也是制度发展的天花板。不少基层的人经常吐槽他们“不作为”、“还不如换我”,实际上,他们为公司提供的价值正是可靠,而非奇迹。
又比如朋友多,大家结成行业内资源联盟可以带来溢价。说到底,资源联盟对内是互帮互助,对外是信誉背书。
可能的情况有很多,总归有一点:不管你想成为谁,要早布局,早积累。李笑来说“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别处”。我觉得不止在别“处”,更是在“彼时”。问题出现之前早布局,才是真正的反脆弱。问题一旦出现,通常无解。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灰犀牛”,指的是大概率要出现的危机。职业生涯的劳动力价值危机何尝不是灰犀牛?
通常,在获得劳动力以外溢价的时候,一个人工资的额度和稳定性都会提升。我个人的一点小感悟是不能用打工心态来面对工作。不管规划了什么获取额外溢价的机会,每个人要想真正把溢价收入囊中,还是需要因地制宜的试错和付出劳动。只有拥有职业生涯而非打工领钱的意识,用做自己事业的心态上班,才能长期拿到别人给你的高工资。
资产现金流
资产现金流的另类说法是睡后收入。网上有非常多有价值的内容,建议花钱花时间去系统学习。我的观点是币民先买一个比特币屯了再说。为什么是比特币这里不展开了。
本文想聊的是:由于人类社会创新在加速,任何标地超长期来看都有跑输经济增长的系统性风险,包括比特币。屯完一个比特币之后,钱的配置目标也应该是现金流。
只有持续拥有明显跑赢财富增长水平的现金流,才能保持拥有风险可控的、从容上车新标的的能力。风险可控,是因为任何人对新机会的判断都可能是错的。比如你今天不能因为要配置比特币而卖掉房子,那是脆弱;将来,也不能因为要配置XX而卖掉比特币,那还是脆弱。同时,好的现金流给人纠错的机会。比如去年买了归零币,如果现金流不好,此刻就没法上车比特币了,可如果现金流好,那么定投也好,适度借贷也好,都是可以使用的选项。
正是这个思路,让我从一开始就喜欢平台币(OKB早期是每周分红比特币,法币计价年化20%+),喜欢北京房产(因为有跟随北京收入水平上涨的房租),喜欢DAI(6%的利息跑赢美元通胀4%,竟然只比美股大盘年均涨幅少1%)。这些利息类收入虽然无法获得十倍百倍的增长,但十分反脆弱。可以成为我去试错十倍百倍收益的基础。
另外,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定和完成“打造优质现金流”这个长期目标。因为在很多短期情况来看,没有基本的资产规模,也没有机会做大现金流。
然而
职业生涯现金流与资产现金流的打造在每个单位时间内需要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在早期阶段,需要我们做出牺牲。会承受比中位数更多的辛苦,还同时有相对同等收入者更拮据的生活。但长期来看我认为是正反馈循环。常言道“中产死于消费”、“延时满足”。洛克菲勒有句带点英雄主义的话更触动我:“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了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了幸福我们抵押生命。因为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线,你就输了。”
说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把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说的好辛苦。其实苦不苦还看投资和消费的平衡点,以及心态的把握。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现在有一批年轻人对高消费是无感的。他们喜欢攒钱,喜欢工作,喜欢投资,这些事情里获得的进展给他们一种赢的存在感。我寻思,要是有什么人“痴迷于赢”,那可真是强大。
就写这么多,大家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