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这般,你我又作何选择|《少年维特之烦恼》
“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
——《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是作者歌德写在小说开头的一段话,他的写作意图即如此——让读者们受到心灵的震撼,让懦弱者鼓起勇气,让悲伤者获得力量。
如果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体现了一个人可以为他所爱改变自己,不顾一切,即使这需要漫长的等待,即使这一等待的结果好坏无人可预料。那《少年维特之烦恼》便是在混沌中坚持自我,终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两书的主人公深爱的女人同是有夫之人,结果却截然不同——阿里萨终于说出了那句50多年前就准备好的“一生一世”,而维特最终却以一颗子弹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一切源于那个乡村舞会,那个容貌秀丽,中等身材,简朴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的姑娘——夏绿蒂进入他眼里的那一刻起。
那个灵性又纯朴,坚毅又善良,辛苦又宁静的姑娘,本该是他幸运的开始。
然,事与愿违。
她的未婚夫从外地回来了,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他不能用刀切断他的相思,就像你总不能要求一位病重的人捅自己来一劳永逸结束痛苦。
但他的修养告诉他,他也不能抱着希望。
于是,抱着这尚存的一丝理智,他离开了,远离了他心爱的姑娘,想要通过事业上的发展来摆脱爱情的失望所造成的心灵创伤。他走出她的世界,投入这更大的世界当中。
而当心爱的姑娘成婚的消息传来,他内心的堤岸再一次被冲垮。
情路不顺,仕途亦坎坷。
他到公使馆供职,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苦于当时极其鄙陋的德国社会,那些拘泥刻板的人,因循守旧、虚文俗礼,公使对标新立异的维特极其反感,他与身边那些精神匮乏尔虞我诈之人格格不入,他也不愿同流合污。他们对他也极为鄙视,当他偶然出现在贵族沙龙上时,那些“高贵的”先生夫人宁可退场,也不愿同他这般地位低下的人一同参加舞会。
受尽屈辱的维特异常愤怒,这是对他的第三重打击。
他不自觉地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只是这次,并不轻松。
他与她的丈夫胜似故友,交谈甚欢。他们时常相聚,谈诗,谈身边的人和事。即便她的丈夫深谙他对妻子的心思,也闭口不提。
他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神经紊乱,无法思考,内心焦灼,眼中也时常饱含泪水。
夏绿蒂自然感受到了他的感情,只是不能够揭穿,从而保持现状。她不是虚荣或是懦弱,也绝非身在丈夫心在维特。她深知丈夫的爱恋与忠诚,同样地,她也真心实意地爱他。而她同维特,是精神上、灵魂上的好友。她曾感受到维特的可贵,志同道合又意气相投,但那却不能够成为爱恋。
维特却已经等不及了,在圣诞前夕见过一面之后,在情不自禁地拥抱她吻上她之后,他决定先离开,去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里,或许绿蒂能够和自己在一起。
举起向他丈夫借来的枪,子弹贯穿了他的头颅。
他终于了却了自己的愿望。
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可以各司其职,我则可既不知有白昼也不知有黑夜,我周围的世界全然消失了。
有人说维特这么一个自我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人物?
事实上,维特看似是一个一事无成、摇摆不定又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悲剧人物,却毫无疑问的在我们心中多少都能引起共鸣。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羡慕维特,因为他有着丝毫未被世事的污浊污染的纯洁灵魂,敢于质问、抨击一切,敢于不顾一切追求享受幸福的权利,他无论何时都坚持自我。正如他所说的
“尘世凡人的最高幸福在于保持自己的性格”
同样,也羡慕他在这残酷赤裸而孤独的世界中,有一个太阳般的值得为之赴死的人。这又何尝不是种颤抖的幸福呢?
维特希望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但当他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他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与迷茫,于是最终选择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实现目的,即终结自己的痛苦实现他人的幸福。这种牺牲自己的英雄主义,不正是值得我们钦佩之处吗?
维特的烦恼也不仅仅是爱情的烦恼,还包含了对人性的种种缺陷的烦恼。究其本质,是因为维特太过单纯善良、愤世嫉俗,对于人们任何互相残害的做法感到不可理喻也难以接受。他的格格不入让他到处被人抛弃,变得孤独,不得不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将愁苦的思绪向明月清风低吟,朝高山流水诉说。遗憾的是,这些烦恼贯穿始终,维特并没有在尘世的生活中找到彻底摆脱它们的方法,而是被它们吞噬、牢牢地束缚,唯一的出路便是死亡。
仔细想想,“维特热”或许是因为
——之前没有这么纯粹的爱情和悲伤的生命吧。
还有一个小小的感悟——及时止损。
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挽晨伊始”喔,爱大家(⑉°з°)-
也期望得到大家的建议意见,会继续加油的(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