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尘封的历史 ——英国FV4004/4005自行反坦克炮小传(上
作为坦克的发明国,英国人似乎有着任性的资本,以至于他们的设计永远充满了怪诞的想法——基于“百人队长”底盘的FV4004自行反坦克炮便是如此。虽然两种自行反坦克炮最终没能脱离样车阶段,但仍被认为是一种高大威猛、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面战争机器。而这种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来自其怪异的设计,也来自它那出众的性能和深刻的时代感。
背景
作为“百人队长”的衍生型号,FV4004/4005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现有其时代必然性。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英国这个老牌的西方国家却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中。一方面,英国在二战中虽然始终维持着胜利者形象,并且是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三大国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二战的冲击,损失惨重,战争使英国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甚至变成了其自治领及殖民地的债务国。截止到1945年,英国仅欠所属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债务达23.39亿英镑。丘吉尔对此曾在波茨坦会议上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尽管英国在二战中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削弱,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英国又自觉地充当起对苏联进行遏止的“急先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英苏三大国就在考虑战后对世界的安排,各国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要求,英苏矛盾初露端倪。丘吉尔敏锐地提出:“当联合起来进行的战争越是临近最后关头,就越要考虑政治因素。”他认为,由于德国军事力量将被摧毁,结成联盟的唯一依据马上就要消失,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将影响欧洲均势的重建,将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因而苏联已变成“自由世界”的一个致命危险。雅尔塔会议以后,三大国就波兰问题举行了外长级谈判和三国委员会会议,但都无功而返。波兰僵局并没有持续多久。此时美国并没有明确的冷战政策,依旧遵循罗斯福的“大国合作”的政策。因此,为缓和与苏联的关系,1945年5月23日,杜鲁门派霍普金斯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出使苏联。同时,派约瑟夫·戴维斯访英,劝说英国缓解与苏联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此充当的是一个调解者的身份,调节英国与苏联间的矛盾,它与苏联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矛盾主要是英苏双方的。最终,苏联同意吸收5名波兰本土的非卢布林人士和3名伦敦波兰人加入新政府,但新政府的核心仍然是卢布林政府。尽管如此,杜鲁门仍满意于斯大林的这点让步,丘吉尔却冷静得多,他告诉杜鲁门:“我们应当仅仅把它看作是漫长山路上的一块里程碑,但这座山却是我们本不该去爬的。”事实上,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间的矛盾远远超过美国与苏联间的矛盾,并且英苏间矛盾的尖锐程度也甚于美苏间的矛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大国,殖民地、势力范围遍布世界各地,战争的爆发削弱了英国对其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影响。在战争结束后,英国想要恢复在这些地区的影响,这与苏联的战略意图发生的尖锐的矛盾。苏联在与法西斯德国的较量中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依靠这支军队,苏联不仅打败了德国及其盟友,而且还解放了被法西斯德国奴役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之成为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换句话讲就是把这些地区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样来看,英国与苏联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英国的外交政策从来不是由意识形态,而是由实际利益决定的。在当时的英国工党政府看来,苏联对外政策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从莫斯科公国时期就已形成的对国家安全的追逐,像其前辈一样,斯大林热衷于推行扩张政策,以使苏联获取“自然的边界”,也即以自然地理特征来划分的边界。此外,苏联还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扩张行为中,同时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用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去削弱资本主义的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而不是美国与苏联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更高。于是在1946 年底,不顾自身国力的急剧衰落,英国出台了“新波茨坦协议”,其主要内容是遏制苏联、分裂德国,把苏联从战时盟国中排除出去,这实际上是将遏制苏联的政策纲领化、原则化,并将西欧防务的重担揽到了自己的头上——今天看起来相当怪诞的FV4004/4005自行反坦克炮,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