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心理

读《世说新语》(0039):王献之首过

2025-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晨曦曜海

原文: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译文:王献之病重,请道士向天帝上表祈求消灾除病,延长寿命,按例病人应当自陈罪过。道士问献之:“历来有甚么过失?”献之回答:“我不觉得有别的事情,只回忆起同郗家离婚的事。”

拓展理解:王羲之、献之父子,世事天师道教,因此,子敬病中之时,才会由道士上章首过,这大概和西方天主教徒向上帝忏悔一般,为的是求得内在的心理平衡。事虽迷信,言却真诚,故辞甚哀楚,所谓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展现了献之心灵世界的真实。

为什么献之对离婚如此悔恨?是否因其花心再娶公主,成为陈世美般的负心人呢?非也。

王献之与郗道茂青梅竹马,成婚后感情很好,郗道茂体弱多病,王献之对她爱护有加。但由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执意要嫁给王献之,皇帝下旨要求王献之休妻娶公主。为了拒婚,王献之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强大的压力,休掉郗道茂,和公主结婚。

从此,王献之郁郁寡欢,练字消愁,情至笔尖,不曾想练出一生的“神来之笔”,正是他写给前妻的《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奉对帖》的意思是:我与你生活多久都不会生厌,即使年复一年,也可以当作是一日之欢。那种额头触着额头的欢畅,只是遗憾不能再尽兴一点。正想与你白头偕老,哪知分离到如此地步!实在伤心,什么时候才能与你昼夜相见?只能悲叹呜咽,别无他法,只有等到我断气了才能与你常相厮守了!

离婚后的郗道茂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篱下,生活凄凉,郁郁而终。王献之思念郗道茂成疾,临终前也只忏悔与郗道茂离婚这件事,其悔过出于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无丝毫的虚假和矫饰之态。人生悲剧很多,高门士人同样无法逃脱厄运,这是时代和制度使然。

感悟:王献之和郗道茂从小青梅竹马,完婚后夫妻相爱如胶似漆。但是,皇帝下旨令其休妻娶公主,要知道皇帝是金口玉言,不可抗旨不遵,否则,会造成夫妻两家满门抄斩的悲剧。可想而知,和自己相爱的人强行分开,心怎么能分开呢?忧郁而死是必然的了!

俗话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实不尽然。即使是现在,仍然存在着非“门当户对”,或者是由于结婚付出的代价太高而最终不能成为眷属。其实,“门当户对”“宝马香车”并不代表着一定幸福。只要是两情相悦,即使是生活苦一点、累一点,都算不了什么,通过两人的共同奋斗,就能够创建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