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眼下,关于陈绮贞
最近一次听陈绮贞的歌是在什么时候呢?
前几天,在看完了朱伟老师的视频课程之后,才发现他在课程的结尾处安置了一个小小的彩蛋——他和他弹吉他的朋友一起录制了一期视频,唱的是陈绮贞的《距离》,说是送给奋斗在考研途中的年轻人们。
他说选择考研,也意味着你们将会不可避免地同生活中很熟悉的朋友、恋人、兴趣爱好等慢慢产生距离,但是不要害怕这些距离,因为它们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通行证。
因为时间是线性的,是无可追悔地在流逝的,但是一段熟悉的旋律、一段能够轻声哼唱出来的音乐作为一种记忆,将会永远地作为一颗芯片植入在我们的脑中,只要再度响起那段旋律,思绪便会化成记忆与现实之间往来无碍的任意门。
所以再一次听到陈绮贞的歌时,不免想起了高三时初学吉他时,看着《天天想你》的吉他谱,手指笨拙地在琴弦上捉摸着虚无缥缈的音符的一个个周末下午。
陈绮贞在我的心中走红的时间比她在台湾走红要晚了好几年。那个时候,我终于对沉寂了好多年仍旧没有新气象的华语流行歌坛感到失望,打开耳朵接收到的都是灌满了苦水的庸俗情歌。在这种时候听到了陈绮贞的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是一席酒席行将结束,胡吃海塞了满肚子油水感到腻歪的我品到了一杯清茶一般。
在陈绮贞的自己的散文集《不在他方》中,他回答詹伟雄的问题时说道自己还是悲观情绪会多一点的那种人,这些可能与自己早早破碎的家庭有关。但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那些悲观的阴霾就会慢慢地消散,那些悲观的因子都会转化成别的东西传达出去。
这也是我在听陈绮贞的歌时最直观的感觉:她好像不管写什么题材,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分手也好,恋爱也好,都能够用一种节制的情感,像叙述一篇童话一样娓娓道来。她表达出来的观念,不管是转化成动态的声音还是静态的文字,都能够让人捕捉到来自这个世界暖暖的善意。
而这种童话与诗意结合的最好的一首歌,我觉得是《鱼》,收录在2009年的《太阳》那张专辑中。
陈绮贞在《不在他方》结尾的访谈中说,如果这个世界就要毁灭,只能保存一首自己的歌的话,她会选择《鱼》。因为它是一首没有结论的歌,有疑问,有选择,那既然这个世界要毁灭的话,就已经有了结论,她想要留下那个过程,那个疑问,那个选择。
其实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对着歌词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实在看不出歌词同鱼有什么关系。直到有一天看到乐评人绉小樱的解释:在小孩子地眼中,叶子的投影和鱼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首歌的名字“鱼”实际上是陈绮贞埋藏在其中一个小小的诗意。
这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歌其实是将人的肉身等同于一片树叶来描写,会贪婪地说话,也会被雨水打湿慢慢腐化,最后归于尘土,但是仍旧眷恋着太阳。这些小小的隐喻,都被这首歌的名字给悄悄地藏住了。当然了,如果仍旧盖住那些隐喻,带着朦朦胧胧的诗意去听这首歌,也是一件不会令人失望的事情。
2009年的金曲奖颁奖典礼上,陈绮贞一袭红裙得到了最多的提名,却没有带走一个奖项,这些年来她一直没有大红大紫,但却收获了一批忠实的歌迷。
因为偶然的一次提及,又一次反反复复地单曲循环了陈绮贞的歌,在这些天里,第一次有一种想要放缓脚步停下来看看身后轨迹的冲动。感受眼下的时候,好像又回到了高三时白天疯狂刷题备战高考,夜间躺在床上听着陈绮贞的岁月了。
而正如朱伟老师所言那样,因为要选择考研,所以不得不同很多事情保持距离:比如写小说欲望大大下降了,投入到公众号中的精力也大不如前了,就连最近想沉下心来看几本书都会被拉扯到英语书中的长难句里。
这些付出究竟有没有结果呢?没人知道,但是至少在一天就要结束,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迎接下一天,听着陈绮贞的歌时,心里会感到一阵宽慰。原来这些我三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原来上一次的忙里偷闲,已经过去很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