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破局智慧

悦读|关于“聚焦”和“碎片化”的思考

2018-07-22  本文已影响150人  今夕兮
读书·浅谈聚焦

01、什么是聚焦

在百科里关于“聚焦”的词条有七条之多,它包括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美国电影、王冠群著作的图书、美国作家巫宏著作的中文译本、优酷电影访谈节目、艾·里斯著作的中文译本、写作技法和物理术语。我在下文要讲述的是最后一条,也就是物理术语。

聚焦作为物理术语它的意思是控制一束光或粒子流使其尽可能会聚于一点的过程(focus)。

画外音:既然下文主要阐述“聚焦”的一个词条,那为何要将其它的都罗列出来?这主要是受到我平常读书、思考以及写作习惯的影响。当我对某一本书或者某个事件、现象以及词条感兴趣的时候,我通常会将与其相关的内容,有所针对性地找出来看一看。

一是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二是为了拓宽视野。如果这些内容和我思考的方向一致或者有更新颖的见解的话,我就会耐下心来慢慢地精读;若是没有什么关联,那么我就将它一带而过,不作深究。

关于“聚焦”和“碎片化阅读”

02、为什么聚焦

又是什么原因,让我极度关注“聚焦”这个词呢?这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书以及写文方面遇到了许多混乱的问题。似乎什么书都想看,什么文章都想写。于是乎,我发现这种状态特别糟糕。我的各种电子书APP和阅读网站里充斥着品类繁复,学科错杂的各类书籍。

每每在发现页看见书名和书籍的简单介绍之后,我都有一种将它收藏和读完的冲动。一开始确实也能耐下心来好好的读个一两章,但是随着这样“感兴趣”的书籍越来越多,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再继续读下去的兴致。偶尔打开这类读书软件,也是被书架上眼花缭乱的各类丛书给搞得晕头转向,根本就不知道究竟要先读哪一本?

写文字也同样如此,有的时候看了一部很有感触的电影,就想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观感给写下来;过了一会儿看了一则时事新闻,又想着写点关于这则新闻的评论和见解;再晚些时候,读到一篇好的散文或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于是又想着写一篇随笔之类的文章……于是乎,一天的时光就这样被这些杂乱的内容和杂乱的想法给消磨殆尽了。等到真正拿起笔的时候,脑子里往往变成一片浆糊,之前的许多想法和灵感在这一瞬间顿时消弭殆尽。

画外音: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它放置在一边不去管它,这就是所谓的用时间去解决所有的棘手问题。还有一种是遇到问题,就立即去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梳理排序,进而形成文字,作一篇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实用性指导文章。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第二种方法来解决我自己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这到不是因为第一种方法不好,只是我性子比较急,如果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不解决,我会感到浑身不舒服。这也就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真实初衷。

关于“聚焦”和“碎片化阅读”

03、聚焦的力量

上文已经说了我为什么要聚焦,那是因为我遇到了问题,我的问题就是思维混乱,由思维混乱导致了读书和写作计划的混乱。而聚焦是我寻觅到的解决我自身混乱问题的最好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聚焦有着巨大的力量,它的这种力量可以摈弃一切杂乱和无序,它能够把我所有的精力和思考力都集中在某一个方向。

那么聚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开篇我已经介绍了“聚焦”一词作为物理术语,他的释义是控制一束光或粒子流使其尽可能会聚于一点的过程。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聚焦”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它并没有具体的表明聚焦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是的,聚焦的结果实在是太多了,难以穷尽。如果叙述出来,那将是一部长篇论文。我在这里只讲一个最浅显的力量,那就是用放大镜在阳光下对着一片干树叶,随着放大镜将光束聚焦到干树叶的某一点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干树叶就会燃烧起来,最后化为灰烬,由此可知聚焦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史评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里有一句话叫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的,当你在某一领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实践之后,不说你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绝对专家,但至少你在这一领域的见解和思悟肯定要比平常之人要深入得多。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这也是在说聚焦的力量,为一件事投入十年的思考、收集和沉淀,那么时间回馈给你的就是你在这一领域背后的“深度”和“灼见”。

无独有偶,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在他的著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著作的《异类》当中都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是指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他们都对“聚焦”的力量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缜密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聚焦”对于解决迷茫无措和混乱无序有着极具针对性的靶向治愈力。

关于“聚焦”和“碎片化阅读”

04、该如何聚焦

本文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出现了阅读和写作混乱的问题,我找到了一种治愈的方法,那就是“聚焦”。从物理学和文学实践上来看,这个方法也应该有效。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对于我这样的“症状”,那又该如何用好“聚焦”这味良药呢?

第一、反复叩问自己,读书和写作到底是为了迎合还是为了兴趣。如果是为了迎合,大可去多读一些娱乐八卦,时事热点之类的内容和文章;如果是为了自己的真实兴趣,那么这些内容和相关工具就可以从我的手机、电脑以及书架上彻底消失了,因为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文史哲思和诗词散文。这一步我把它称为“扔掉不需要的,少即是多”。

第二、做出合理规划,做到时间的聚焦。每天上午起床后两小时聚焦“写作”,随后的时间聚焦相关内容的“碎片化阅读”触发灵感并做好笔记,下午用两小时聚焦确定后的书目内容并做好精读、笔记和感悟;晚间两小时用来聚焦文章的整理、修改和发表。这一步我把它称为“时间点和必做事件的精准卡位,形成习惯即是胜利”。

第三、聚焦经验人士关于“聚焦”更新更全的方法论,不断夯实和优化自身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持续性。这一步我把它称为“博观而约取,融众家之所长”。

关于“聚焦”和“碎片化阅读”

05、一点点想法

我的这一篇说是议论文不是议论文,说是随笔也不像随笔,更谈不上什么方法论和干货之类的四不像文章,正是我思考和求索的最真实呈现,不求惠助于众家,但求指导于自己。

在想到写这篇“聚焦”的时候,还有一个词也引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碎片化阅读”。这样的一种阅读方法曾经让我洋洋得意,想着别人在玩着游戏或者听小说的时候,我却在利用所有的间隙时间在做着似是而非的各种知识性“阅读”。

也恰恰正是这个让我洋洋得意,披着阅读外衣的“碎片”导致了我接下来的无序和混乱。于是我认识到这种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是真的很碎很碎,就像是一地玻璃碴子一样的破碎。不说它的用处极少,它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小心还有可能伤到自己和别人。

于是乎问题又来了,如果说这个方法不可取,那么诸如等车、坐车、如厕、睡前、散步……这些零散的碎片化时间该如何打发呢?我思考的结果是:碎片还是那个碎片,可阅读却已经不是那个阅读了。

同样是这些碎片化时间,之前我阅读的多是一些新闻娱乐和无厘头的内容,如今想来那些内容就好像彩色的肥皂水泡泡一样瞬间就把我的大脑给装满了,可是用不了多久,这些美丽的泡泡就会烟消云散化为虚无。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计划和感兴趣的垂直领域,所以我将这些碎片化时间用来阅读与我兴趣相关的内容,那么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通关搜索引擎用关键词搜索,再不然就听相关内容的书籍和讲座,或者略读自己书目里的书籍,不懂的或者有感悟的地方用横线标记出来,以便于有整块的时间后再精读整理。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说能够用文字输出是一种快乐的话,那么找到了自己文字输出的方向那就是一种幸福。虽然我的文字如今还是一些生命微弱的干瘪种子,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耕耘、日有所进、约取博观,这些微小干瘪的种子也一定能开出一片令人心醉的馥郁和芬芳。

——写于2018年7月22日11点06分


今夕兮思考集录《不惑:谈谈“聚焦”和“碎片化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