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不成器——《拆掉思维里的墙》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
不拆不成器——《拆掉思维里的墙》温文尔雅的古典老师充满智慧,在这本书中,跟我们探讨了如何打破常规的思维,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关于爱的三个误会
2.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3.拆掉“受害者”这堵墙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那什么是爱呢?也许有的人认为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的人认为爱是一见钟情,有的人却认为爱是日久生情;也许我们天天都在说爱,但是对于真正的爱,却知之甚少。
“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那便是极好的。
1.关于爱的三个误会
一是把依赖当成爱,比如说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如果女孩发短信给男朋友,可是因为男孩出差在外,忙于应酬,一天没有回短信,那么女孩就会感到郁闷、生气,甚至怀疑他到底爱不爱我,这不是爱,这是依赖,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二是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有些人觉得“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就是说我爱你是有条件的,我的付出必须得到回报,《爱的艺术》中说到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还有人说“我对你好,你就要听从我的”,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从小到大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填报志愿、结婚生子,都会为我们考虑太多,并不说他们不爱我们,只是爱的成分不够纯粹,有控制的成分参杂其中。
三是把喜欢与爱搞混。“喜欢”指向的是“行为”,比如说我喜欢你唱歌,我不喜欢你抽烟喝酒。“爱”指向的是“人”,比如说,孩子打游戏这个行为我很反感,但是,不管他的行为如何不符合我的个人意愿,并不能妨碍爱他这个人。
关于爱,很难有一个定义,我们只能说爱不是依赖,不仅仅是爱自己,也不等同于喜欢。提到什么是爱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给出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作者在书中提到:真正的爱是给自己和对方自由。
不拆不成器——《拆掉思维里的墙》2.拆掉“职业艺术照”这堵墙
我们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说,看职业艺术照的时候,会觉得律师啊,培训师啊,这些职业很光鲜,不由自主的,会将这些职业美化。
我小的时候,就很羡慕记者这个职业,那时候我把法拉奇当做自己的偶像,我很羡慕那些记者可以全国乃至全世界到处跑,每天接触到的都是重大新闻,活跃在央视各个频道,看起来这个职业特别高大上。实际上呢,大部分记者的收入并不高,还面临着每周发稿的压力,长期处于焦虑之中。
毕业之后呢?很羡慕留在高校任职的教师,觉得校园环境比较好,没有职场的尔虞我诈,面对的都是心思单纯的学生,将来子女教育也不成问题,可是我的一位朋友在高校工作了两年,跟我诉苦说压力太大,想跳槽。
人无完人,职业也是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不是青春偶像剧,千万不要相信有完美的东西。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完美,那么一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说,我们要看看卸妆照再下定论。我们可以通过职业访谈、相关的培训,一些专业的论坛去了解该职业真正的面貌,也可以通过招聘网站和职业数据库,深入了解某一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前景。
建议大家在了解职业和行业情况之后,针对自身情况,做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也就是制定我们一生的生涯规划。推荐行动派的梦想清单,以及飞总的职场生涯游戏。
3.拆掉“受害者”这堵墙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类人?生活中他总是牢骚满腹,经常抱怨今天天气不好了,遇到某件事情特别生气了,各种原因都归结于外界,而不是自身。
我就有这么一个同事,工作中总是各种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没有晋升的机会,人际关系也不佳,跟他在一起你会感受到满满的负能量,后来因为跟同事闹了矛盾,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内心有太多的委屈不能理解,最后选择了离职。
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的模式,就是把自己套入了受害者者的角色,自己的问题却不愿意去正视,去解决。
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大概有4个阶段。
第1个阶段是不知不觉。就是对他人的行为没有太多思考,也没有认识自己。
第2个阶段是后知后觉。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找到受害者的情景,去探索行为背后的模式。
第3个阶段就是当知当觉。我们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当我们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能够冷静的和自己待一段时间,然后尝试拆掉受害者的这堵墙。
第4个阶段就是先知先觉。能够快速的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快速转换思维,实现自我掌控。
愿我们都能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