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疾病中获益 ——《恐惧的不仅仅是艾滋病》读后感
我们自己不会允许自己装病,但潜意识里会留下一些希望自己生病的想法,以获得病人的“特权”。——曾奇峰
此案例的案主,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男性,因酒后乱性,一夜荒唐,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
无疑地,他对于艾滋病是恐惧的,阴性的检查结果,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恐惧。但在恐惧之余,他心中竟还有失望的感觉。
他在失望,自己竟然没有真的患上艾滋病,这种失望,使他不相信检查结果,从而得以继续生活在恐惧中。
从深层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潜意识中,他需要生病,疾病对他是有益处的。他自己也说,生了病“可以在家躺着,让老婆孩子照顾我,让单位的人关心我”。而生病的更大益处是,可以减轻他的内疚感。一夜荒唐,造成内心剧烈的冲突,他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他觉得愧对妻子和女儿。这种内心冲突的痛苦,更甚于疾病。如果他真的得了艾滋病,再大的错,也就可以被原谅了。
这就是精神分析的魅力。治疗师洞若观火,揭示出恐惧背后一系列的深层原因,使潜意识层面的内容曝光于意识层面,促使来访者自我觉察,对艾滋病的恐惧也因而减轻直至消失。
我们同样也会有希望自己生病的想法。一个孩子生了病,会得到父母更多关心,所以,我们希望生病,其实是一种孩子式的愿望,希望像孩子一样得到家人的关心和包容,希望像孩子一样不用承担生活的重压。不妨自我觉察一下,你是否也曾幻想过自己得了重病?你是否也曾怀疑过自己病了,而面对没有生病的现实,心中有一丝隐隐的失望?
疑病,有一种强烈的暗示色彩,很多时候,人们会“心想事成”,把暗示变成现实。于是,许多心因性疾病由此而生,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以及一些莫名的疼痛等。当家人生病时,我们应该意识到,那很可能是他表达对爱的需求的一种方式。
疾病是痛苦的,但它同时也让人从中获益。正是这种获益,使人们不愿意走出疾病。比如抑郁性神经症患者,他们是如此迫切地希望自己走出抑郁的泥潭,却又在潜意识中如此执着地沉溺于抑郁情绪中,痛并快乐着。
疾病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生存的现实,使有些人甚至连生病的资本都没有。我的姥姥,在中年时期也曾病病歪歪,但是自从她的婆婆和丈夫相继病倒,她担起照顾病人的重担,就再也没有病过,直到他们相继离世。小时候,生活在姥姥身边,记忆里从没见过她生病的样子。如今想来,那或许是因为她不知道能病给谁看吧。也曾见过一些流浪的人,一年四季,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所谓卫生条件、医疗条件,于他们而言如此遥远。但是,多少年过去了,没见过他们病倒。那应该也是同样的原因,四顾孑然,病给谁看?姥姥最后是因一场感冒去世的,我不知道,那流浪的人,最后又会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开。
拥有健康,是值得庆幸的,就让我们幸福地活着。如果生病了,也要知道,我们还有资本生病,也是一种福气。
当然,一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的产生,来源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一篇短短的读后感,只选取了这一个角度来思考,难免挂一漏万。欲窥全貌,不妨亲自去拜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