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离娄上篇7——事孰为大②:逐字稿6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一段话很有深意的,孟子说什么呢?就是这个国君的用人,就比如说国君用人用得不对,我们有很多人去给国君做参谋,我们的办法就喜欢就事论事。一上来就说,你上次用的那个人可不合适,这个叫作“不足与适也”,适是责备的意思,就是你不值得,跟国君整天讨论用哪个人的问题,这不是重点。
然后“政不足间也”,政就是实施一个政令,我们这片房子要拆迁,我们要把这儿发展成一个什么市场,然后你作为一个顾问,你天天跟他讨论说,你这样做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不足与间,是非议,就是用人也不需要过度地责备,为政也不需要过度地非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件事,用人和为政这两件事都是就事论事。好多人给自己的定位很低,他觉得国君找我来帮忙,那我就帮国君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就事论事的态度,我希望能够干点事,就事论事很容易陷入是非。因为你跟他在同一个层次上,用只是同一个层次的不同见解在对抗,这时候你会发现,同一个层次的方法,解决不了发散性的问题。
就是世界上两种问题,一种是叫作汇聚性问题、工程问题、发明问题,可以解决,有标准答案,叫汇聚性问题。一种叫发散性问题,度的掌握的问题,凡是跟度的掌握有关的问题,你发现你很难把握。严一点好还是松一点好,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不知道,发散性问题没法在同一个层面用统一的方法解决。这时候怎么办呢?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什么叫大人,充实而有光辉者为大呀!就是只有一个道德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够纠正君心之非,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当中的错误。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最终归根结底这个组织、这个公司、这个国家它的氛围、风气,取决于这个领导人自身,所以最终的结果在君。孟子认为自己就是这种大人,大人的特点是我不跟你讨论政策,我也不跟你讨论用人,我的办法是教你向善,让你行仁道,我一旦让你行仁道,好了,你发现,发散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因为发散性问题的解决来自于人境界的提升,就当一个人的境界提升了以后,那个发散性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你看待它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这才是有效地改变发散性问题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来自于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作《解惑》,《解惑》的副标题是: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这是对我启发非常大的一本书,我们过去都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就已经到极致了,解决发散性问题就是把握好度,中庸之道。但是中庸之道怎么把握呀?你不好把握,所以中庸之道是一个很难以做到的要求。
但是如果你能够学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你看为什么孔子做事就合适呢?原因就是他的认知水平比过去高了,他就更容易做到合适的中庸之道。我现在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师,这个老师跟我讨论,该布置多少作业呀?这孩子看手机该不该纠正?孩子学校里面犯错,要不要告诉他的家长?这都是叫“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你如果给一个老师就事论事,就是讨论这些细节和方法,最后的结果连你都牵扯进去。老师说我用了,你那招不管用,因为这种方法只要在同一个层面,肯定不管用。你唯一的办法是奉劝这个老师多读书,让这个老师读一些脑科学的书,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提升老师的认知水平,对教育学有更多地了解,知道未来的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候你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老师就不再纠结于那些细节的,就事论事的错误纠正的问题。
他的境界一旦提升了以后,孩子们也跟着一块就改变了,所以这就是我们说,“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所以“一正君而国定矣”。你要想让一个班的气氛变好,把那个班主任改变;你要想让一个学校的气氛变好,把那个校长改变;你要想让一个公司变好,把那个大领导改变了。叫作“一正君而国定矣”,只有人生的境界变了,问题才会得到真的解决。
这个话不光是舒马赫在《解惑》这本书里面讲的,爱因斯坦也说过一样的话。爱因斯坦说,一个困难的问题的答案,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一定在一个更高的境界,才能够寻找到这个答案,使得一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极的方法。就事论事地靠这个,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后的结果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永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