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334

2025-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5-4-7 三百三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语音整理

本章在《论语》里比较重要,因为它阐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伦理道德高于法律制度的。从这一章,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的法、情、理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叶公讲的“直”与孔子所讲的“直”,它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注重事实,而不注重父子伦理关系,即只重公理,而不徇私情。而后者只看重了父子伦理关系而不顾法律事实,只重伦常而不顾公理。由此可见,《周礼》是认为君臣父子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的伦理。因此社会结构中维持父子伦理关系要比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更加重要。孟子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设想,假如舜帝的父亲瞽叟杀人了,被抓起来,那舜帝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舜帝会毫不犹豫抛弃地位,偷偷背着父亲,逃到海边,快乐生活,把自己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会忘的一干二净。

我们来看文本。“叶公语孔子曰”,“语”在这里做动词使用,读第四声,也就是告诉的意思。这和我们前面经常提到的那个“谓”意思有明显的区别。“谓”就是谈论起,不一定是面对面。而“语”是双方面对面地交谈。

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党”,就是乡党。“吾党”就是我治下的人。我治下有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直躬者”,就是直身而行,也就是一个正直的人。恐怕叶公在对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有一种洋洋自得的表情,意思就是说你看我这里治理得怎么样?百姓耿直、正直、正义。有多正直呢?“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就是说,这个人的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大义灭亲,去指证自己的父亲。而孔子对于叶公的这种夸耀不以为然,孔子怎么说的呢?“吾党之直者异于是”,我们的邻居也有耿直的人,但是和你说的不一样。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就是说,如果我的治下有人偷了羊,作父亲的会替儿子隐瞒,作儿子也会替父亲隐瞒,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正直。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司法问题,就是父亲犯了罪,如果儿子知情,那么儿子到底是应该替父亲隐瞒,还是应该去举报父亲?如果他隐瞒了作为儿子到底有没有罪?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定,就是儿子不仅有权替父亲隐瞒,而且儿子去举报父亲反而是有罪的。这样的一种“亲亲相隐”的法律精神,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保留着。只不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宣传大义灭亲,“亲亲相隐”作为封建糟粕被废除了。直到2012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订)》第188条就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相当于重新承认了“亲亲相隐”的这种权利。

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的法治精神里也有同样的、或者类似的规定。比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提出,一个妻子怎么能够去告发她的丈夫呢?一个儿子怎么能够告发她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进行处罚,法律竟规定出另外一种更为罪恶的法律。显然西方的司法体系里也是倡导“亲亲相隐”的。

“亲亲相隐”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而到了唐朝,则是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规定,以后历朝历代的规定大体上都与唐朝是相一致的。

铎罡老师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