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故里游

2024-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随心而往

2024年5月26日,游览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古文化街。

周末到天津访友,朋友安排在南开区东北角的泛太平洋大酒店住宿。第二天早晨我们在酒店附近的“大福来”品尝了一众天津早餐小吃后,朋友建议到一旁的天津古文化街游览一下。这条古文化街我在2020年曾经游览,之前应该还有一次,不过具体时间不记得了。2020年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写游记记录。为了填补游记中尚无天津内容的空白,也就听从朋友的建议,再游览一次。

朋友介绍,今年春节前夕的2月1日下午,总书记来天津视察时,曾来到古文化街,同店铺业主、员工和现场群众互动交流,并在这里向天津市民、向全国各族人民拜年。

古文化街又称“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这两个名称分别来自古文化街北门和南门的的牌坊名称。我们从位于通北路一侧的南门进入,南门树有一块镌刻有李瑞环题写“天津古文化街”的碑石,李瑞环曾主政天津8年多,对于天津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天津的引滦入津工程、城市交通干线、五大道,也包括我们现在来到的古文化街,都是李瑞环主政时期建设的。其中古文化街建设于1986年,距今已经近40年的时间。

文化街碑石

穿过“沽上艺苑”的牌坊,步入古文化街。天津素有“津沽”、“直沽”、“沽上”之称,天津卫地域内有“七十二沽”。“沽上艺苑”是天津卫的文化发祥地的意思。现在刚刚9:00,时间还早,有一些店铺尚未开门纳客,街上的游客不是很多,大家都悠闲地信步而行。

漫步古街之中,眼前琳琅满目、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区令人仿佛进入了明清时期的天津。街道两旁大多是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青砖灰瓦、朱门蓝窗、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街道上方悬挂了一排排的大红灯笼,各色的店铺招旗和牌匾令人目不暇接,“果仁张”、“泥人张”、“桂发祥”、“十八街”、“狗不理”、“谢馥春”......,很多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均位列其中。观察店铺的牌匾制作,大多为黑底金字,也有褐底金字和褐底绿字,牌匾的题写不乏大家之作,蒋玉麟、周而复、刘炳森、郭沫若等,更有一处名为“丰裕斋”的玉器店铺,居然是苏轼题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这块匾额应是从苏轼的作品中取字和名仿作,因为彼时还没有天津这座城市。

大红灯笼 泥人张 谢馥春 丰裕斋

行走之间,不觉中街上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街道两侧的店铺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店铺中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应有尽有,陶器、漆器、剪纸等,这些都是当地工匠用心制作的精品。在古街中,除了购物和品尝美食,还可以在一些店铺中体验传统的工艺技艺。有许多工艺体验店提供面塑、剪纸、插花等手工艺制作课程,让游客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

走到一个胡同的路口处,这里有一尊严复的铜雕坐像。严复是福州人,曾在天津水师学堂任职,彼时就住在古文化街上的大狮子胡同。著名的《天演论》正是在这里精心翻译而成的,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则是《天演论》的核心思想,相信更多的国人是通过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来知晓这些的。

严复铜像

穿过跨街的古建张仙阁,后面就是天后宫。天后宫门前的广场上高耸着两根号称九丈九的幡杆,据说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幡杆高26米,不同于其他寺庙的旗杆,这是由船上的桅杆演化而来,原来曾是海河导航的标志,白天挂旗幡,夜晚挂红灯。广场尽头是一座跨街的戏楼,据介绍,戏楼在过去是酬神演出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的生日,人们会在这里举办皇会,有踩高跷、耍狮子、演戏等系列活动,每到演出时都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戏楼

津门故里虽是一处5A景区,但免费游览,而游览天后宫却要购票参观。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我们曾在湄洲岛、厦门、澳门和台北这些南方城市参观过妈祖庙,但在内陆的天津居然也有专门供奉妈祖之处,令人感觉比较诧异。带着一丝疑问和好奇,我们购票进入天后宫参观。

天后宫门楣上蓝底金字上的“敕建天后宫”匾额说明了这处庙宇的地位。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也就是奉元朝泰定皇帝之命修建。天后宫的建成时间比天津城还要早上78年,所以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因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妈祖为天妃,所以天后宫初建时叫天妃宫,后来康熙又晋封妈祖为天后,这里就又改称天后宫,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对于天后宫的来历,景区介绍:天津东临渤海,自古就是水陆交通枢纽。元代建都北京后,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天津的经济地位。从事漕运的船员多为东南沿海一带人,他们世代在水上和风浪打交道,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劳作养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习俗。在往来于天津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将自己家乡的风俗信仰带到了这里。为保佑水上交通安全,在这里修建了天后宫。

还有一个典故,就是“津贴”一词同样源自这里。据说元朝时期,随着妈祖信仰落户津门,天后文化对中国语言也产生了影响。自大兴漕运后,因为负责补给京师的船工大多来自江南,到天津往返一次需要大半年的时间,一路风雨险阻非常辛苦。当时朝廷出台了政策,凡漕运至津的船工下船后由朝廷发放一笔钱作为补助,自此便有了“津贴”一词,并且沿用至今。

天后宫

天后宫建筑的朝向不同于其他的庙宇坐北朝南,是坐西朝东面对海河。据说是为了方便来不及下船的船家,在船上就可以对着天后娘娘礼拜上香。进入天后宫,山门之后是一座雄伟的两柱一楼式木牌坊,斗栱飞檐,雕梁画栋,上面悬挂了竖匾“天后宫”和横匾“海门慈筏”。“海门”指的是海河口,同时也是天津的别称,而“慈筏”则是指妈祖,寓意妈祖是天津的保护神。

海门慈筏

牌坊前方两侧为钟楼和鼓楼,正面就是天后宫的前殿。前殿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前殿也是天后宫最早的山门。门前立有一对汉白玉雕麒麟,面目生动,造型夸张。前檐正中悬挂有“三津福主”的门额,意思是妈祖是天津卫的保护神,这与“海门慈筏”为同意。

前殿

穿过前殿,后方就是天后宫的正殿。正殿门前两侧分别有“妈祖泉”和“普济泉”两口水井,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井水现在仍可以饮用。正殿中供奉着天后圣母——妈祖的坐像,妈祖头戴风冠,身着霞帔,雍容华贵,目光慈祥。殿内悬挂有多块横匾,最外抱厦门上悬“护国保民”,凸显了朝廷的意愿,这也是敕建的意义。门内正中悬“垂佑瀛堧”,垂瀛意为保佑海上,佑堧意为赐福土地,都是在歌颂天后娘娘福佑一方。

正殿 妈祖

据介绍,妈祖虽被世人供奉为神,但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传说这位被称为天后的妈祖娘娘最初只是一名凡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北宋年间,只活了27岁。林默生时勇敢仗义,善使舟船,多次救助海上遇险的船只,被人称为“通元灵女”。她死后还多次显灵,舟船遇险,有祷必应,遂成为民间的护航女神,朝廷也顺势而为,加封其为“天妃”,并建庙祭祀。

正殿两侧还建有多座配殿,如碧霞元君殿、关帝殿、财神殿等,居然还有一座供奉有天津本地神仙的南配殿。这座配殿同样是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殿内供奉王三奶奶、白老太太和挑水大哥,均为天津民间神衹。   

碧霞元君殿 津门故里

游过天后宫,继续穿行古街。走过“津门故里”的牌楼,便游出了古文化街。附近还有粤海阁和天津博物馆等文化街联袂景点,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继续,我们的津门故里游也就到此为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