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提前上床N小时,我们一起读书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015-11-28  本文已影响70人  Shao言寡语

昨晚读完之后,因为急着要去健身房上课,便按下心中的情绪,在今日说说感想。在经过一晚上的酝酿,对于内容的印象在睡觉后变的模糊,但关于《我们仨》这本书中的内容还是值得有一写的。
第二章是杨绛先生的梦,遗憾的是我昨晚就没做梦,也许书中的情景就成了昨晚的梦,只是我没有发现而已。还记得,这本书的最后,杨绛先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他们仨的最后:

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到这里,第二章那个很长很长的梦也总算是有了个解释,也让已经大半释然的读者对梦有了个完全的解释。这梦也就是在离别之际他们仨的点点滴滴,有共鸣的是我想到我爷爷的去世,我奶奶也是经常做梦,仿佛老人家还活在身边,经常和她说事儿,心灵上不相信爷爷已经去世这一事实。
当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重点。这本书重点还是回忆他们仨的一生幸福温馨的三人家庭生活,对于抗战时期、解放时间的艰苦生活没有大幅描述,也就行文中一笔带过罢了,也是通过抗战中自身飘零岁月更加突出对家的珍惜。
从文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仨》其实是女儿在生命的尽头,在病床上写的回忆录。越到生命尽头,越觉生活之美好。杨绛先生的代笔出版,无疑是了却了女儿的一桩心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师之家的方方面面。
也许,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既可以是南书房行走,也可以是安贫乐道的隐居,他们俩带着点文人的倔强,在乱世、在新中国活的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