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繁华是偶然,独处是常态
这是某天评论简友的一句话,但我把“孤独”改成了“独处”,用来总结我的生活真的再好不过了。
想起之前写了一篇关于孤独的散文,但翻看了手机却发现再也找不到了。
于是乎思绪如泉涌,决定再胡言乱语一通。
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几个只剩轮廓但仍然忘不了的画面:
其一:
记得大学某年端午节,或是中秋?记不清了。那晚和好友临时决定出去吃火锅,便去了一个海鲜自助(我喜欢自助,一是因为饭量大,而是因为总能吃到我想吃的)。
邻桌是个约莫二十多岁的胖小伙,独自一人,海鲜盘子在桌子上摞得高高的。他比我们晚来,也比我们先走,但吃的也可谓更加丰富。一阵风卷残云过后,桌子上摞满的盘子已经换了两次。
然后他一擦嘴,拎着一个蛋糕急匆匆离开了。
……
其二:
我和哥们吃汉巴味德(这是个不错的烤肉自助哈哈),我们从下午三点开始排队,除了我俩,其他几乎都是携家带口,好不热闹。
但排我们面前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精神头十足,起初我们以为他是帮晚辈排队,或是孙儿,因为旁边还有一个儿童乐园,里面全是小孩。
后来就了座,他就在我们旁边两桌,服务员来收了餐具,才发现他是独自一人。
但他也吃的悠然自得——翘着二郎腿,看着墙上电视里的猫和老鼠(汉巴味德老播这个……),时而起身拿一点肉和菜,时而又换一杯饮料。
但让我惊叹的不是他的胃口,而是他的从容。
如果只看他的话,你会觉得他在和老友喝酒叙旧吃肉,十分惬意。
……
其三:
大四冬天,我和朋友去爬天津某一栋高楼。
跟着业主骗过了保安之后,又七扭八拐进了电梯,然后又七扭八拐在顶层寻找出去阳台的路。
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阿姨,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可惜我听不出来自哪里。
我们跟她问路,才知她负责最上面几层的卫生打扫。她非常热心的给我们指了路,又叮嘱我们注意安全。然后便拉着我们唠起家常来。
她先来了一番查户口式的追问,又开始说起自己孩子的事,然后是自家亲戚的事……
后来我记不清了,因为和阿姨聊了十几分钟,注意力大多都用在辨认她的方言上了。
顶上几层没啥人,最上面那层甚至灯都没有,又空旷又安静,是那种恐怖片里常出现的场景。
阿姨估计也少有人说话,除了来着拍照的年轻人。
……
那天拍的照片,很美。
我怕吵闹,爱安静。
厌烦无休止的社交,却也享受长时间的宅家。
自认为能享受孤独,也热爱孤独。同时切身实践,一个人消磨了人生的大把时间。
大概觉得麻烦别人本身就是特别麻烦的一件事,所以时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锻炼,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病……
但这也是相对来说罢了。
在经历了上述那些事件之后,我发现我孤独的勇气,不是来自于自己的洒脱。
而是来自于那几个不常联系却能随叫随到的兄弟;来自我温暖的家庭;来自我心中从来不缺乏的爱与被爱。
我喜欢的不是孤独,只是独处罢了。
而真正的孤独,好像我很少经历过,也很少感受过。也是毕业这几年,在疫情下为了工作四处奔波,才能说稍微理解了一点这两字的含义。
当同学开始入职工作,晒出首薪时,我还在家里为公司的考核焦头烂额,甚至抑郁,算是一种孤独吧。
当同学开始稳定工作,成家立业时,我还在疫情的漩涡中挣扎,也算是一种孤独吧。
当与老友相聚,碰杯祝福,酒精再也无法填满我内心的空虚时,也算是一种孤独吧
……
而当孤独袭来的时候,那些友情亲情爱情都无济于事,它们只能是“孤独”的消炎药,是治标不治本的。
孤独的情绪也是孤独的,它参杂不进其他任何情感,但总伴随着你,时刻试图把你从生活中抽离,又搅进它的漩涡之中。
不管是聚众或独处,热闹或安静,充实或空虚,孤独都会趁虚而入,在和现实最为割裂的时候带走你的灵魂。
孤独是无法言状的,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亦如此。它没办法逃离,只能逃避或者面对。
但它也时刻告诫我们自己——人生而如此,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孑然一身,如果不学会和孤独共存,那会是非常痛苦的事。
所以,在面对孤独时,人们各尽其能:
有人选择写诗作赋,有人选择游山玩水;
有人在闹市里寻求清静,有人在穷乡僻壤制造热闹;
有人喜欢聚会,有人偏爱独处;
有人抽烟,有人喝酒;
有人喜欢忙于琐事,有人享受躺平发呆。
孤独带给了我们苦难,但也是纷乱的世界里,唯一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它是陪伴我们最久的伙伴。它使我们和人生和解,也让不同的自我之间对话。
因此,和孤独和解吧。在快乐的时候享受它,在充实的时候忘记它,在难过的时候拥抱它。
让它成为我们心中的宁静,手中的工具,笔下的灵感,脚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