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经典可尔必思·如人饮水文学空间

草原上的绝响--- 蒙古长调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1463人  淡月6688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晴

1

蒙古族最好的音乐就是长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长调曲调不仅悠长,而且包含历史久远之意。长调最大的特点就是悠扬,曲调中饱含着浑厚和苍凉。

2

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等。

蒙古长调没有固定的演唱场所。

过去的牧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一群牛羊,一个牧人,空旷的大地上无边无际,孤独的牧人会唱起长调。

悠远的草原上,牧人骑着马儿,拿着马鞭,任牛羊在草地上吃草。这些牲畜不用刻意地去追赶,它们散漫得点缀着草原。

悠悠的白云,碧绿的草原,悠闲的牛羊,还有那孤独自由的牧人,他唱着长调,歌中有他得喜怒哀乐,有他的全部世界。

当然,长调也不是只在放牧时歌唱。

夜晚,蒙古包里的酥油灯点亮了人们的眼眸,人们手捧哈达,捧上一杯美酒,献上一曲长调,火热的胸膛里有无尽的力量和柔情。

草原是静止的,牧人是流动的。

过去游牧民族不定期转换牧场。

清晨,阿妈熬好了醇香的奶茶,炒米、馓子端上来,蒙古包里茶香奶香四溢。

早餐后,蒙古包拆卸下来,不多的什物用牛毛绳捆扎在勒勒车上,妇女和儿童坐到车上,男人骑着马,吆喝着牛羊,他们赶往下一个草场。

勒勒车的车辙压扁了牧草、野花,留下了一行行深浅不一的轱辘印。

于是,长调又会响起,这里留下了牧人的脚印,也留下了许多美好。

或是爱情、或是新出生的小儿、或许是牛羊群里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羊儿和慢悠悠的小牛犊。

每一块草地留下了牧人的喜怒哀乐,每一片白云都承载着牧人得希望。

3

第一次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人,会听出辽阔、悠远和苍凉,觉得它与生成环境草原有关。

其实不然。

蒙古,这个词的含义超出了它的民族命名学的内涵,这不仅是对一个民族的称谓。

在历史上,蒙古意味着强悍、征服者、北方、黄色人种等标签。

性格上,蒙古意味着豪放。

地域上,蒙古涵盖着辽阔。

音乐上,蒙古意味着长调。

而长调是什么?风从古老的草原吹来,长调从牧人的马蹄声中传来,那里送来多少个传说?

金戈铁马的成吉思汗,曾经用铁蹄征服欧亚大陆,成就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那副版图至今刻在成吉思汗陵大殿的背景墙上,供后人敬仰。

远飞的大雁记录着嘎达梅林的传说,蒙古族不仅成就了元代得广袤天地,也影响着今日的世界。

前段时间听音乐介绍,西亚国家图亚,那里大部分人就是蒙古族后裔,他们的服饰和音乐还有很鲜明的蒙族特征。

长调,蒙古族音乐得精华,你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得直接倾诉。

小时候不喜欢听这慢得有点让人想睡觉的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蒙古族音乐。尤其是长调,听长调,往往就有夕阳西下几时回得怅然。

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又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

那才是长调,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

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这些不都是大场面吗?

生生不息,绵绵不断,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连绵不绝。

4

晚霞从窗户上斜射回来,斑斓着屋子,斑斓着我的心,我听着长调,感怀那旷远、雄浑。

长调让我思念起那苍凉的大地,广袤的草原,草原是静谧的,草原是神圣的。

这个夏日得傍晚,听着长调,突然很想再去草原,听说今年雨水丰沛,草原上花香草美。

朋友邀请再去草原,向往着那里的绿草,那里的野花,还有篝火和舞动着的蒙族人。

当然最好还有长调,诉说草原的夜色,诉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5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和我交谈,说内蒙古的蒙族文化元素很少,是文化的消失。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牧民大都开始定居,勒勒车已经被时代推向博物馆。

草原的面积也在逐渐缩小,长调发展和生存的土壤就是广袤的草原,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草原,保护我们的长调。幸好,还有很多人喜欢长调,学习长调。长调还在,额吉的酥油奶茶还在蒙古包里飘香。

今夜,我不再为消失的风景惆怅。今夜,蒙古长调成为了草原上得绝响……

齐悦梦想社群日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