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第19页框架 读后感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大约

姓名:陈大约

日期:2020年10月6日

【学-知识】

学《语言的魔力》线上共读P19-20

                                                                           一:关于三种框架转向

昨天的共读错过,因为昨天在调整我自己的状态,在做不好精力管理的情况下,如果强压着自己去接受一些新的知识的时候,

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

昨天就一直惦记着共读的事情,今天一大早就醒来了,相信我今天的很精彩,包括很厉害的带领人。

所以趁着刚结束共读和两个孩子还没有起来,赶紧把心里的火花写下来。

已经太久没有在一个平台输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以前经常在博客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婚的这八年,除了在中国和俄罗斯来回,还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读书会从我给别人建议提到的我形容两个孩子是“不是省油的灯”。

敏锐的大家指出我的形容不恰当,语言是有框架和情境的,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语气也是包含着欣赏和认同的。

大家说孩子是天生的感知者不是天生的解读者。他们的认知接受到的是不后面的内容。

所以正面陈述十分必要,共读的最大优势就是,一群人都各抒己见,没有对错,只是在华山论剑,只是在切磋。

就像群里的伙伴们列出来的,用正面陈述替代负面陈述一样。

人们经常无意中负面陈述自己想要的结果。

如不要去想一头大象,明明是强调不要去想,可我们偏偏忍不住想的就是那头大象。

孩子天生对语言特别敏感,感悟能力非常高, 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所以平时我们尽量用积极的,正面的言语,同时多做正向反馈;

鲁老师经常也说到,“过分的担心等于诅咒”;我们要练习从关注负面的行为到关注正向的目标。

请用正面的语言、正面的表达代替“不”语言。

请大家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直接这样对孩子说:

1、用“要勇敢”代替“不要害怕”;

2、用“慢一点”代替别吵了;

3、用“保持安静”代替“别吵了”

4、用“慢慢来”代替“不要跑”

5、用“我们需要加快速度”代替“不要磨磨蹭蹭”

6、用“放轻松”代替 “别紧张”

从问题框架到结果框架,让我想到了黄金思维圈,从why出发,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以终为始,这样

以目标为导向,那么这个靶心就很明确。我们需要被包容 被理解 被感知 被认同

但是我们有时候会不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结果框架更像是非暴力沟通里的需求,

因为大师们的想法的是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的精华。

明白三点:一你想要什么

二,你怎么才能得到它

三,有哪些资源可以用

那么颠覆我们之前的认知,以前是从现在出发,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现在是感觉我们已经完成这件事,我们站在我们已经完成的时候的样子,

去倒推,去感知我们其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就是我们提到的从不可能框架到“就像”框架,这样我们在问题的迷茫中,就能更明确。

不像之前,感觉前面的路很漫长很难,不能克服完美主义,产生拖延。

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带领人宋词提到的做蛋糕,从第一次的失败 到后面的失败 总结

到后来想象自己做出了五星级大厨的蛋糕的情景,

其实想到了以后,需要去做,不然就是空想。让我想到了鲁莽定律。

先行动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拥有了痛苦,克服了恐惧,你还需要一个能力-一执行力。鲁莽定律(注: 这里的鲁莽是指不前瞻后顾)

鲁莽定律,是我在28岁的写照她说: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所以说,

如果 我们对自己说,我很有压力。

可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想要的是轻松,

那么如何去获得轻松?

创造独处时光?去吃点甜品?去购物?

你会发现从问题框架到结果框架,很多事情就会出现我们渴求的情境。

语言的魔力这本书,很难读,因为是作者和翻译者高超的语言造诣,每句话都是经典,需要反复推敲。

                                                                             二:关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好像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每次说起自己不愉快的经历的时候,原生家庭都要出来背锅。原生家庭到底经历了什么?哈哈,

其实,我们的父母不是生而是父母,他们之前也是孩子,也是从他们的父母习得的,他们并没有错。他们没有经过像我们一样的学习,

他们也是想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能提供的最好的,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这无可厚非。

情绪也是越抵抗越持续的,

和父母的关系不一定是改变或者对抗,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二元的,不是只有对和错。

我们可以喜欢 不喜欢  也可以是

既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

第四个情况是 都不喜欢

也就是说,你可以一直活着10岁时候的那时候把自己的情绪咽下去的那个自己,

也可以选择一个可以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现在的自己

其实原生家庭并没有错,是你自己如何去看待它。

共读的书友说认知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觉得大家都有问题

二是自己有问题

 三是包容,如其所是,允许别人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以前,有众人皆睡我独醒,

有点自己蜕变,可是大家还是没醒的不适感。

因为人性更多的是求同,

那时候的自己是无所适从,格格不入。

往往越抵触,越持续,我们看到的刺往往我们自己身上也有,不然我们怎么能看的见?
所以,如其所是,不要想着去改变。

因为改变别人的前提是你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比你好,

才要求别人改变。

这样会引起冲突。

我们不需要去改变别人的过去和未来,需要的是进入对方的程序,看看对方为什么是这样。

其实语言的换框,不仅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附上共读群伙伴的分享

原作者罗伯特迪尔茨大师的如何换框步骤:
迪尔茨老师 引导的换框练习

🧨 当你想起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或变化时。

️ 聆听自己。

找到障碍所在之处,带着崇敬和好奇聆听,并观察怎样的词语与之同频。

️ 浅尝毒药。

把这些词语反复、有意图的对自己说时,感受内在发生了什么、身体的哪个部分出现反应。

️ 深听正向意图。

更深入的倾听步骤一中词语的正向意图,它想要给你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 肢体表达。

找到与正向词语匹配的肢体语言,边做边说,于内在创造正向频率。

️ 文字记录。用文字记录下步骤四的正向意图,并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为自己营造正向的能量场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