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成长

能学到点东西的“阅读与笔记方法”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1人  灰于水

今天想分享一个自己最近理出来的阅读与笔记方法,也算是对自己近期的学习方式总结优化。

昨天在输群里爬楼,看到她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情况、方式、效率,其中大部分都是对“学到的,拿来实践运用,才是真正的学到”比较认可,我也是。

回想自己从一开始接触到的学习类公众号,也算是有两年了,但是自己对其中的内容也只是“理解、知道”,却很少运用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简直就像是不知道一样。

根据自己近两个月以来的学习、思考,以及在群里看到的聊天记录,给自己做了一个“关于学习、阅读、笔记的规划”。那就是:

1,学习阅读前明确目标,自己想要在这本书中获得什么。

即使是资讯、小说、娱乐,也需要分清楚用来娱乐一下还是需要做为资讯、素材保留?甚至,是否有可借鉴学习之处。而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明确自己为什么而看这本书,不至于在看书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沉入书中的各个内容而忘了自己要看的是什么。

2,略读,快速过一遍,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内容,其中哪些部分是自己需要的。

一般我是按照自己需要去看的书,对于我不需要的部分就不会去看。所以在略读目录时会知道哪些章节是自己需要的,在略读内容时知道哪几页是自己需要重点看的。用纸笔写下页数,或者微信读书中的下拉加书签功能。因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某一主题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在目标的引导下就会去关注自己要的,而不是东看看西看看没有目标。一些有价值但是自己不需要的,一般会忽视,时间充裕的话最多就记下来大概是什么价值,方便需要的时候查找。

而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想把一本书看完的话,也可以先略读。会对书本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细节是怎样的有个大概的了解。无论是对书中大体内容的了解,还是做笔记,都有帮助。

略读中需要注意的是,略读后自我感觉的了解不代表学会了。略读后不想细看,可以试试略读后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知识点?书中用哪些内容说明?该知识点有什么作用?产生的背景等问题”。略读目录了解大概讲了什么,略读内容知道如何讲、是否有自己需要的、自己需要的在哪几页,以及是否文不对题需要舍弃的部分。

这样一来,就筛选出了这本书有没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哪些地方了。而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地沉浸在“我在学习、学习的感觉真好、对我没用、我当初怎么会去看它呢、我怎么记不住”这些状态中。

3,略读后细读并用自己的话语写出笔记。

一个个知识点分开来写也行,统筹写在一起自成体系也行,重点是“自己的话来写、知识点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发散联想”。

用自己的话来写,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知道自己理解成怎样的;知识点清晰,是为了检查自己的笔记是否能表述清楚自己所学,也是考验自己是否真正的“懂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发散联想,是为了让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不孤立,与其它的知识点有联系,并且发散开来想想与书本知识点以外的知识点有何关系、该知识点有什么实际的运用案例、该知识点是否产生过什么现在或者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例;底层的原理,是为了自己在写笔记的时候多思考一步,该知识点为何发生?

4,根据所学,设一个行动计划,去行动实践运用。

技能、实操类的直接动手,设计行动计划倒也是简单一点,如学了“快速阅读”并做好笔记,直接就运一一下快速阅读去读一本书,看看运用的情况与自己所学的是否可执行、哪里需要改进、改进的地方属于普遍的情况还是自己个人的特殊情况。。。。

而对于一些比较理论性的,能够想出办法来行动,实际操作一遍是最好的。实在不行,可以考虑去找相关的人群一起讨论交流,因为对方对该知识点也是有所了解,所以可以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遗漏、记错的地方。也可以去教身边的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家能听懂,然后尽可能地问对方能否在哪些部分上提出疑问或者异议?对方的疑问说明表达的不够清晰或者是自己学习过程中有所疏忽,而对方的异议说明对自己掌握的是否全面、客观、说出来的论据是否足以令人信服等。

这些都可以用做行动实践,还可以用其它适合自己的、更好的方法,不过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去想去设计了。

5,反馈,总结优化复盘。

将行动实践运用后的情况,与自己所写的笔记做一个对比。哪些部分是有用的、哪些部分是无效的、哪些是错误的,在这其中分析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这次的运用是个例情况还是其它人运用起来也一定会这样?

通过多方面信息的总结,对自己的笔记做优化,复盘本次的学习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