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就怪那些拖稿的作者小时候太优秀了...
生活节奏论秒了,工作压力山大了,但我们却一个一个“拖癌”了——患上了拖延的不治之症。
在因为拖延承受负罪感的过程中,我们多是怪罪于“懒癌”。但根据作家梅根·麦克阿德(Megan McArdle)对“拖延症”背后的真相分析,懒并不是唯一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优秀……
由于工作原因,梅根以作家为例,探究了“拖延症”背后的真相。因为她本人就是一名病入膏肓的拖延症患者。
准备为一篇稿子码字了……
她查看了几千次邮箱。然后做个购物清单,做了又扔,扔了重做,折腾了一堆。
突然看到“金本位制到底是不是最差的经济政策?”然后就这个话题在facebook上与人争论了半天。
接着又给十年没见的老同学发个状态。
哈,制作巧克力草莓蛋白奶昔的创意突然来了,她又创制出了新的美味食谱!
再然后在电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看看自己创作过多少大家喜欢看的作品
……
稿子呢???明天吧。
梅根还有个非常有才超级出名的同事,他总是可以定期创作8000字的的作品,还是备受推捧的那种。她便向那个老铁讨问秘诀。
她的同事告诉她说:
嗯,首先,我会拖上两三周。
然后我才坐下来开始写。
这时我就出门去打扫我的车库。
打扫完之后,我上楼,
然后下楼,再和老婆牢骚几个小时。
最后,已经是几天过去了。
要错过最后交稿的期限啦,我便开始恐慌了,
那时我才终于坐下来开始写啦!
也许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样的作家们码起字来,真叫一个当“拖”不让。
拖延症患者们面对任务时,总是迟迟不想进入工作状态,并因此背着负罪感却不自制,等到火烧眉毛了才不得已撒开脚丫子狂奔。
但背后的真相并不是都是因为“懒”,经过多年研究,梅根·麦克阿德发觉,拖延症作家们的病根都是因为——
小时候语文课太过优秀了!
乍一听是有点无理取闹。
但事实上,大多习惯拖延的作家们学生时代总是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地成为语文课的佼佼者。
他们很少经历失败,他们的天赋使得他们稳居班级前茅。是的,他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天赋,而不是老师们谆谆教诲的“努力奋斗是学业成功的关键”。
成长的经历使他们依赖于天赋,并且习惯了成功。
当一个人进入职场,从事一份有竞争性的“职业性”工作时,这个人周围都是与其水平相当的佼佼者们,因此每个人都从之前的佼佼者变为普通的一员。这与在校期间作为拨尖者的心理优越感相冲突,产生心理失衡。
以作家们为例。
大多数作家们随着交稿截止日期的临近,他们对于最终交一份白卷的恐惧超过了他们之前对于提交一份蹩脚的答卷的恐惧。由此他们“拖延”到最后但还是完成了。
而有些年轻的作家们到了交稿日期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由此几乎毁掉了他们的职业生涯。是因为他们懒?还是因为他们无能?都不是。
他们也都是曾文笔不错的优秀大学生们,打败他们的,似乎只是他们未能冲破他们所设想的“写出的东西不够好”的这层藩篱。
越是习惯于过以往成功经历的人,对于“不够成功的作品” 心里越是怀有深深的不安。
我们一直所学习或阅读的,都是著名作家和编辑们精心炮制的作品,这些作品实际上都是作家们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结果。
但作为学生的我们很少被鼓励去看这些伟大作品的草稿,似乎这些作家们生而天赋异禀,从来不会写出糟糕的作品,不会有错误,不会受到异议。
作家PastorSteven Furtic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是因为我们总是拿自己的草稿和别人的成稿比。”
很多“拖延症”的产生,都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懒或者完成不了,而是担心我们做的东西不够满意这个心理在作怪。
当被迫要去面对没有准备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进入到自我设限的心理状态,故意去做一些可能影响发挥甚或导致失败的事情,这样便可以为最终不满意的结果找到借口。
有一份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自己预料做不好一项任务的时候,会有意选择影响他们发挥的药物。
心理学家EdwardHirt写道,“一个学生在考试前一晚没有复习而是去看了电影,那么如果考砸了,他就将失败归咎于没有复习而不是自己智力和能力不足。但如果考好了,他就会断定自己有才能非凡,因为他不用学习就能考得很好。”
迟迟不交稿的作家或者其他“拖延症”患者们,或许也有相似的心态,在为自己不能成功找到一个完美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