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看认知觉醒
无意间打开一本书并且被吸引,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一般这种情况对我来说通常见于打开一本言情小说时,所以当它发生在打开一本看起来像鸡汤的励志书籍时,我也预感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鸡汤”,但我没想到,它的出现,完全击中了我。一直以来的烦恼,完全在书中找到了共鸣,一直以来的困惑,真的有前人在引路,把答案写下来为我解惑。
第一个点,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觉得“还没尝试过太多东西,就已经到了不是做那些事情的年纪了”,其实是联想到了大学,明明是最好的时候,我却灰头土脸,没有钱,也没有审美,还因为一些幼稚的想法,最后狼狈不堪地收场。可是书里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吗,我一遍遍地问自己,答案应该就是吧,就像25-30岁的五年,我回忆起来,没有做过一件像样的事情一样,如果现在没有行动,35岁的时候回忆起来,是不是也和现在一样。
第二个点,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件事,就是我一直都在焦虑,不知道为什么的焦虑,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为了克服这种焦虑,我尽可能不把所有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也多次尝试探索,尤其是近几个月,焦虑的情况日益严重,我每天都打开微信读书,看着不断增加的读书时长,看着书架上一本本读完的书,我好像有一点点成就感,但我仍然会在临睡前想着,今天好像又是什么都没做的一天啊。
为什么焦虑,书中告诉我答案了: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联想到我两度开始又两度无疾而终的法考,我默默谈了一口气。可为什么每天读书了还是焦虑,书中又告诉我答案了: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这大概就是被击中的感觉吧。原来如此,困惑已久的问题,毫不费力就找到了症结。那我该怎么做呢,竟然又告诉我答案了,就是很多我早已明白的道理,要坚持,要有耐心。但是这本书首先告诉我的却是,这是人的天性决定的,原来不是因为自己没出息,以前对于自己因为没有毅力坚持下来的鄙视和痛恨,突然变成了理解,我要做的事情不是对抗,不是对自己的谴责,而是劝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暂时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会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玩手机,想怎么玩都行。要延迟满足,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第三个点,就是我一直在习惯性逃避,一遇到困难的事情不愿提起、不敢面对,我以为这是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导致的,是啊,很多事情,我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会出现的问题,原来都是正常的,周围的人又能比我厉害多少呢。在单位混得很失败,以至于回到家我不愿再想起任何与单位有关的事情,却没有反思过,为什么失败。有一个韩语编辑的任务曾经落在我身上,我想都没想又逃跑了,好像一遇到任何超出舒适区的事情,我都会下意识地逃跑。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第四个点,还是来源于生活中,在每天或读书或B站学习视频的过程中,我还是有大量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究其原因,其实我自己也有隐约感受到,就是缺少目标,为此我买了todolist的本子,希望每天早上都能有一些任务列表,有目标的约束,总好过漫无目的地刷手机。
书中是这样说的:当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模糊的选项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清晰、简单和确定的选项。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第五个点,我沉迷于每天微信读书的打卡,得到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但是扪心自问,读书的时候,真的是潜心投入的吗,读过的书,到底在我身上留下了多少东西呢。
书中提到了很多个读书时用到的方法,例如:①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②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③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④读书的三个步骤:·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⑤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归纳一下,就是找到最触动自己的地方,不断思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慢慢塑造自己。回看已经看过的书,像是这样拆解开回忆一下的几乎没有,甚至做的笔记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六个点,“做A想B”。我太典型了啊,吃饭一定要看剧,饭后活动看剧的时候头晕眼花,所以我听音乐。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我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而沾沾自喜,其实是“大错特错”了。
书中是这样说的: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很多人甚至通过冥想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而我,却在一步步将自己推向身心分离。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
第七个点,学习的过程,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又联想到我的法考之路了,这好像已经成为我反思自己不足的一个典型案例了,我还是很在意自己几度开始几度三分钟热度的这次失败经历。每次都是因为学到很难的章节放弃的吧。书中还告诉我一个道理: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想到之前看到的B站视频上说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和内驱力过自由职业者规律生活的。大多数人的心智只配享受穷忙的抱怨和短暂的闲暇,再多给他们一份自由,便能隐隐感到虚空背后巨大的无意义。就像之前我在白日梦中幻想的那样,即便实现财富自由,除了买包买衣服一些物质享受,我想要的也无非是去学习一些自己一直没有学到的东西罢了。
第八个点,减少任务心态。不要再把目标具体到什么时候,比如昨天晚上写的todolist,写了看完穷人,在不知道穷人有多少页的前提下,我心心念念地想着要完成目标,结果看了一阵发现看了120多页,而这本书有1300多页,顿时便放弃了。书中是这样说的:认知闭合需求。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策略就是,任务设置时要设下限、不设上限,用记录代替打卡。这一点,其实我之前是有用过的。嘻嘻。但是因为模糊,不能有效判断这种方式是否正确,我现在又不自觉地制定具体目标。今天读到这里,应该可以明确以后的方向了。
第九个点,这些东西有用吗?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人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其他还有一些观点,深深打动了我。比如: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每天从身边流过,但定睛一看,什么也没有留下。然而所有的恐惧都是因为太无知,前人之述备矣。毕竟,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