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13第五次中东战争/伊朗革命/哈马斯成
十行采集:
1.自1970年9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将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逐出约旦后,巴解组织开始把黎巴嫩当作发动对以暴力袭击的大本营。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72年9月对慕尼黑奥运会发动的袭击。
2.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部队飞到乌干达恩德培,成功解救了一架被劫持的飞机上的人质。
3.阿拉法特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不断向以色列北部的平民发射火箭弹,目的是要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4.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发动“加利利和平行动”,又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以军用了不到20天就包围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然后开始谈判。
9月1日,巴解组织终于放弃黎巴嫩,潜逃至邻国和北非各国,随后战争结束。
5.贝京入侵黎巴嫩的战争让以色列陷入泥潭。暴力活动所产生的权力真空逐渐将这个国家变成真主党的基地,对以色列构成更严峻的武装威胁。
6.1979年,伊朗通过革命让阿亚图拉们掌权,这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斯兰主义迅速填补了中东的权力真空。这代表了宗教纯粹主义和政教合一的趋势。
7.1988年,哈马斯成立。该组织的核心宗教义务就是将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全境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占领”下解放出来。
哈马斯成立时所制定的宪章在内容和语调上公然反犹。
8.几十年来,以色列的占领和六日战争的失利让巴勒斯坦人心生怨恨,“因提法达”抵抗运动正是怨恨的剧烈爆发。
许多以色列人开始明白,只要以色列还控制加沙、约旦河西岸以及在那里的几百万巴勒斯坦人,实现和平就是天方夜谭。
9.以色列成立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邻国就夹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间。
1989年底,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解体。于是,犹太国将要接受建国以来最大一批移民——苏联移民的涌入。
10.以色列大批接收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行为向全世界证明,犹太国拯救犹太人的使命超越了种族和肤色。
一行精华: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发动“加利利和平行动”,又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9月1日,巴解组织终于放弃黎巴嫩,潜逃至邻国和北非各国,随后战争结束。
以色列成立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邻国就夹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间。
触动,反思,改变:
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又一次的先发制人,效果也和之前一样立竿见影。
但是,从战略上分析,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之前独立战争和西奈战争等,都是为了争取名分或土地,是要活下去,是求生存。而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目标则已经变成震慑敌对势力,是要活得更没有打扰,是求活得更好。
别小看这一点点差异,它导致了这次战争虽胜犹败的结局,或者说,这样的目标本来就不可能通过战争实现。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历史、民族和文化,对以色列犹太人的不共戴天,不是靠一两场展示强硬的战争就能化解的,反而如同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只要不可能实现种族灭绝,这样的对抗就将永远持续下去,只不过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