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写一篇影评的。
最近,写了一篇《海上钢琴师》的影评。
虽然,观点还是比较牵强,而且,文章比例有点不协调,介绍影片的内容太多,表达观点和给读者提供价值的内容太少。但是,写的时候,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要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完成的文章的框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好处是至少不会写到一半写不出东西,也不会写出一篇不完整的文章。
而这个思路,得益于最近学习的一个课程和一篇文章。课程是鱼哥的《从三个角度拆解并联写作》,文章则是秋叶大叔的《如何快速写出干货文章?》。
鱼哥的课程讲了如何高效完成一篇文章,主要有3个点。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把写作分成思考和码字两个部分去完成。第二个点是关于如何发散。第三个点是写完后要通读和修改。
秋叶大叔的文章,则是基于一个核心:我们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文章讲了如何通过搜索,在更短的时间里,让自己的文章具备更深刻的观点和更完整的信息量。
下面,我就分享下自己如何利用学到的这两个知识,去完成这篇影评的。
01 先有结构,后有文章
在开始整个写作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影评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然后才是怎么去,才是埋头赶路。
我参考的是头条的几篇青云文章,结构基本上都是类似的。
首先是在开头简单明快地引出这部影片,对影片的内容,影片得到的荣誉和评价,导演和演员,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读者对影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是文章的第一个部分。
然后,一般会从3个角度去剖析这部影片,同时在这3个角度里穿插自己的观点和对读者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
最后,有一个总结。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
像我看的其中一篇青云文章,以“平淡却引人入胜的剧情”作为第一个二级标题,介绍影片内容。然后,分别从3个角度——“1900的传奇”,“1900和麦克斯”,“时代的更迭”,来剖析这部影片。最后,以“每一个人都从1900身上看到自己”作为第三个部分的标题,同时也是文章的总结。
了解了结构,剩下的就只是往结构里填充内容。这样子,写的时候,就不会迷茫,不会突然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些什么。
而结构,也和鱼哥课程里提到的五步发散法息息相关。
鱼哥说,一篇文章的素材和想法,可以通过五个点去发散,分别是理由、细节、连接、说服、总结。
对于一篇影评来说,写作的“理由”,就是看完一篇电影,想把它分享给其他人。“细节”,就是影片的基本介绍。“连接”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对读者有价值,“说服”则是文章的观点要有足够的论据支撑,要能说服读者,这两个部分,和上面提到的影评的第二部分,从3个角度剖析影片,结合起来思考。至于最后,同样都是总结,一个好的总结,能够梳理文章的观点和逻辑,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是写作之前要想好的事情。先有结构,然后才是文章。
02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视野会更加开阔
明确了文章结构,还不用急着写,先做好想法的发散和素材的收集。
鱼哥说,写作要分成思考和码字两个部分来完成,效率更高。随手记录想法,利用一整天的碎片提前思考文章的框架,提前收集好文章的素材,等到坐在书桌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开写了,而不是那时候才急急忙忙思考框架,收集素材。
而秋叶大叔的文章里提及,写作前,先大量阅读其他人写的同题材优秀文章,有利于自己开拓思路,同时也能收集大量优秀的素材。
因此,写这篇影评前,我做了3件事,分别是花时间看完电影,看头条上别人写的这部电影的影评并梳理他们的观点,看豆瓣上的优质评论。
如果只是自己看,其实影片的一些内容是无法理解的。像为什么要重复出现船上的人看到胜利女神后欢呼的这个场面,是有什么含义吗?像斗琴的时候,杰瑞把一根烟放在钢琴上,当时也没懂这个是什么意思。
看了别人的文章和评论,我对影片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这艘“弗吉尼亚号”出现时,欧洲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战争伤痛的人们都向往美国,渴望在那里开始新生活。因此,船上的人看到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物“胜利女神”,才会欢呼雀跃。
而杰瑞之所以会放一根烟,是为了表现自己弹琴时的平稳,技艺高超。因为,一曲弹完,烟不仅没有灭,就连烟灰都没有掉下来。
我也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导演托纳多雷还拍了另外两部同样精彩的电影,分别是《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这两部影片,和《海上钢琴师》,合称为“时空三部曲”。
如今,网络发达,如果我们还是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眼光,去理解和看待事物,岂不是很可笑吗?
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做更多的事情。
03 思考和码字,是两个步骤
看完这些资料,我头脑里空白的文章框架上,已经慢慢填充了些内容进去。
我做了一些思考,像我还是更倾向于让一篇文章成为独立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看完它,你不需要再去看其他东西,就已经能获得所有的完整信息。所以,我想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影片有个相对详细的介绍。这样,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看这篇文章时,就不会云里雾里的。
影片主要分为几个内容,1900的童年,1900和麦克斯的相遇,斗琴比赛,1900的爱情,是否下船,1900和船一起走向消亡。
我从中挑选了4个内容,1900的童年,斗琴比赛,1900的爱情,是否下船,并且把“爱情”和“下船”融合成为一个部分,也就是变成3个内容。
同时,由于花了些篇幅介绍影片,所以原本第二部分的3个角度的剖析,我缩减为基于一个角度去剖析,避免文章篇幅过多。剖析的是1900决定是否下船这个情节。想从1900是一个理想化的象征,一个虚无的人物,因此他无法下船,这个角度去剖析。这个剖析必然还要为读者提供一些更落地的价值,我想到了《终身成长》这本书里的成长性人格。把不确定,把可能面对的失败,都当作自己的成长空间,这就是成长性人格。我想传达这样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如果是我们站在那条1900做决定的舷梯上,我希望我们做出的是下船的决定,基于成长性人格。
而且,影片里1900无需学习,就拥有了精湛的钢琴技艺。我想到了曾经在《异类》这本书里看到的莫扎特的故事。即便天才如莫扎特,5岁开始写曲,也要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之后才有真正成熟的作品。我想通过这个来反衬1900的虚无和理想化象征。于是,在写作前,也花了时间,百度了解莫扎特的故事。
到这里,其实我还没真正开始动笔,但我已经在自己的云笔记上,列出了文章的框架和若干关键词,还有要用到的素材。首先是一个简单的引入,对影片做个基本介绍作,这是开头。第一部分,分3个小标题介绍影片。第二部分,分2个小标题剖析1900为何不下船,同时会有莫扎特的故事提供论据,同时会提供落地的价值给读者,也就是鱼哥提到的“连接”和“说服”。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做完了这些思考和简单记录,我在书桌前要做的,就只剩下码字了。
04 写在最后
这篇影评,其实我花了3天才写完,一开始写了4000多字,后来删了一些,剩下3800字。但其实,真正用在写的时间并不多,可能也就2个小时不到。大部分时间花在看别人的文章,找素材,和思考框架,而这些时间,并不需要在书桌前完成,可以在路上,在车上,在各种碎片时间里。
文章,远算不上一篇好的影评,但至少,它是完整的,也是条理清晰的。影片介绍,观点呈现,价值提供,总结,且不论质量,这些它都有。理由、细节、连接、说服、总结,这些,它也有。我也知道,它要往哪个方向走,只是还没有走到终点。
对于写作来说,尤其是高效写作,不要让这件事局限在书桌前。当我们把写作的战场,延伸到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让这件事变得更有效率。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写作前,明确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成竹在胸。在发散素材的时候,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还要让自己,把写作的思考时间,穿插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里,这样,当我们坐在书桌前,就只需毫不停留地码字了。
写作,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明确了写作的流程和框架,我们就和其他人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剩下的,就看谁能跑到最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