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1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瞰川

1/罗伯特.波西格,1928年出生,参军,学习哲学,教授,抑郁症治疗。1967年动笔写关于摩托车维修的轻松随笔,内容实质是精神感受和技术思维在生活中彼此割裂的问题,他以骑摩托车旅历作为叙事框架。联系122家出版商,仅威廉.马洛公司签订合同,1974年出版。后在1991年出版了第二部哲学作品《莱拉:一场对道德的追寻》。

2/时间。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过去构画未来,而过去一再告诉我们,这种构划往往是失败的,但谁又能真正的把过去抛出脑后呢?发生过的正在眼前逝去的一切,全都清清楚楚,而即将面对的未来则模糊不清。

3/死亡。“他”去哪儿了?那个不见了的“他”到底是什么?按长久以来的文化习惯,人被理解为主要由物质构成的某种东西,如血和肉。但如果坚持这个观点,许多问题是无法解答。

人不只是一具肉身,而是一种“形态”,血肉之躯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这种“形态”以我们不曾完全理解,也不能任意操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4/思念。人死了,作为“形态”的一部分的躯体消失,而这个“形态”的整体,仍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在它中心撕裂开来,这就是我们心痛不已的原因。这个“形态”需附着于某物却求而不得。丧亲之人在坟墓前不愿离去,对亡灵的随便物件或代表都恋恋不舍,也许就是这原因。

5/这个“形态”必须找到新的物质实体,来获得支撑,延续自身的存在。这种古老的世界观其实很有用,但被现代的科学抛弃了。对死去的人的血肉之躯不必执着,那种执着是有害的,应赋予“形态”新的存在,他就会生生不息。

2020042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