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诀
静心诀要(静学指微)
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白玉蟾祖有言:
「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
「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
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
「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老君曰: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惟欲遣欲澄心,首须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能存心於内而不离腔子裏,返居神室,而无思无虑,无念无欲,寂然不动,方可谓之守静之功笃也。
心能静定虚寂,内守无为,而不放失其本心良心,则自可彻见先天之灵明真心矣。
道家习静,首在求此真心为用。
真心之用,为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中藏大用,真精真气真神之三品大药,均从此而生者也。
学道人贵能心静神清,心静则泰然自得,万事不足以扰之;
神清则烛照朗然,万物不足以乱之。
静时察万事,自然皆有欛柄;清时观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清静二字,一生受用不尽,非富贵中人所能得也。
昔郭康伯遇一仙翁,授以保身卫生之术云: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此为养生要著。
心生则种种意生,
心灭则种种意灭。
意生则事生理生,
而事障理障亦随之。
事生理生则神浊,
事障理障则神迷;
此皆所以为道之贼也。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生则神死。」
心死者,虚之谓也。心生者,实之谓也。老子贵虚贵无,如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心则尤然,一住事物则扰於事物,一住理法则纷於理法,而不得其虚静矣。
心不虚静,则神不清明。
儒家常言清明在躬,此须自「虚静其心」中来。
虚则静,静则清,清则明,明则灵,故苟能一心虚静,寂寞无为,不生一念,不染一尘,则自能虚灵不昧,而得神化通矣。
程明道於「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时,曾为诗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觐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作乐,男儿到此是英雄。」
盖人生无论处任何境况中,能静观万事万物,
则不但可无入而不自得,且亦得见「道心」与「天地之心」於无形也。
学道人总以清静其心为第一要著,打坐即所以求心清静也。
故一上座,即宜将内外心境妄想杂念,一刀斩断,一齐放下。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内外俱泯,能所变绝;久久自可入道。
清时能见性,静裏好参玄。
玄中子云:
「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
另有八字工诀,即凝神寂照,一灵独觉。初下手,切宜注重心息。
水火真经云:
「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再宜注重神气。胎息经云: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再后工法更多。
然总不外炼精化气(初关),炼气化神(中关),炼神还虚(上关)等三关工夫。
至最后一关,则为炼虚合道。
於坐中久静,则自阴气潜消,元阳滋长;万尘不染,一灵独照。元阳长则命光生,长生久视之道在此。一灵照则性光现,神通变化之道在此。
所谓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等,皆由此一静中生出。
道佛门中上乘人士,均讳言神通,以此亦碍道也。
静则定,静定则超脱净尽,而心海性天,亦平静无波,朗照无遗,故可得入神明之境。
故古真谓:
「静能通神,定能入化。」
昔伊川入嵩山访王子真,子真早候於松下。问其何以知之,曰一年前即已知之。
盖伊川先一年亦动念访王,而以事未果耳。
后又入高山访董五经,五经便先为之务茶果以候,程问何以能尔,曰:
「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
此等告知神通,以及其他更大神通,道佛门中俯舍皆是,惟常被一般人目为怪异耳,实则潜修之士,有之亦讳莫如深,不肯以炫人。
王董二人,亦旨在礼数,非欲故为神异之能也。性功如此,命功中又何独不然?
故习静,全是功夫,惟其功夫在「强内」耳,与用动功以「强外」者不同。
惟修道习静,非从以养生为事,尤在其「静能增慧,静能开悟,静能入圣,静能证道。」
得道之士,不但临生死之际,能谈笑脱去,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亦类能心中了了,其以致
此者,即在由静而生之定慧力耳。惟此仍无关於大道!
大道不在於生死事,不在於神通事,此为切要修行功夫,当初入手,静心最难。在静坐中,有时万念并发,此灭彼起,大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概。欲收拾愈不能收拾,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墙外
出秋千」者是。欲斩截愈不能斩截,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者是。
故吕祖有「炼心至静」,达摩有「制心一处」之教,均以心机难息也。
是故静心之要,首须「息心」。
禅宗有「牧牛图」,道门有「收马图」,(注参上乘修真大乘集。)均息心法也。
经谓「心为贼王」,故擒贼先擒王,修行先擒心。
如何降服其心?三教圣人,均以此为首要。
将心觅心,了不可得。将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将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将心断缘,断缘心是心;将心简事,简事心是心;
将心参禅学佛,参禅学佛心是心;将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
总之,凡有所事,即是心在;欲得无心,总非易事。此须渐修,非可一蹴即就;此关功夫,非可顿
悟即得:观牧牛牧马二图,即知其言之不谬也。故道家用炼心二字,炼心者,炼去其人欲之心,攀缘之心,忿愤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总之,要在炼去动心,而归於一静耳。
玄关秘论曰:
「心牵於事,火动於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旨哉言乎!凡俗心被物转,圣人心转转物。心役於物,则神动於中。
识神既动,真神不生。或於役於事物,或沾染於名利,或痴迷於生死,或执滞於道法,有一於是,便即生心。有住生心固非,无住生心亦非。一有所生,便有所用;一有所用,便有所失,而非真心矣。故经云: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凡心死则圣心见,尘心死则真心见,人心死则道心见,法心死则天心见。寻著汝父母未生前本来心住处,返本还源,归根复命,便是汝大休歇处!在息心处!此正达摩祖师所谓:
「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窦持禅师不云乎: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盖山。」
能得息心妙用,则自有境无碍,所谓: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者是也。
本净禅师有云: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又云:
「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此时彻了语。若再向上一着则是:
「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
以著有著无,住有住无,两俱不是也。前者破有,教汝莫执有;后者破无,教汝莫执无。故永嘉禅师尝谓: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以两俱不可堕也。
六祖有言: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又云: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种种念。
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动念头,即可得正道。
古德云:
「诸人心心不息,念念无住。若能於不息处息,於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
此是寂心息念一法。
永嘉云:
「凡俗多於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碍佛,心亦碍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无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夹山密公云:
「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沈;岩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
众相现而本体不动,声色俱而不随不坏;如雁过长空空无迹,影沈寒水水无心;但自得真心自体矣。
玉虚子诗谓:
「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
又云:
「无无藏妙有,有有观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
这是彻了语。此意通三教,万法无二门,
入者有得!圭峰禅师谓:
「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
若能心境俱泯,体用两寂,则自心境两不相碍,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虚灵,则此心便不祈静而自静,不祈息而自息矣!
总之,三家圣人教人,总以静心为入门诀。心不清静,不能一尘不染,一念不生,一切修为法,皆无从落脚生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