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童十余岁便为宰相,去世后忽必烈为之痛哭,元成宗为其立碑

2024-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无限江山

安童(1248年——1293年)是太师木华黎(1170年——1223年)的四世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为追念功臣,召安童入朝担任宿卫官,官位在百官之上。

安童的母亲帖木伦是忽必烈的正妻昭睿皇后的姐姐,时常出入禁宫。有一次,忽必烈见到她,问起安童的事情,她回答说:“安童虽幼,公辅器也。”忽必烈问她:“何以知之?”她说:“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反对他的汉化政策,一直兴兵与忽必烈对抗。景定四年(1263年),忽必烈率军征讨其弟,抓获上千名阿里不哥的党羽,犹豫着要如何处置。正巧安童随侍在侧,忽必烈问他:“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安童当时才16岁,他回答说:“人各为其主,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忽必烈惊奇地说:“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此更加器重安童。

咸淳元年(1265年),忽必烈任命安童担任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其食邑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忽必烈见安童面对名利,还能以大局为重,不觉动容,对他说:“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这段插曲说明,世祖以亲信怯薛长安童出任首相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史天泽虽仍任右相,但地位在安童下。安童拜相后,即奏请燕王真金领中书省事,又奏召许衡入朝,亲自至旅舍拜访请教,十分佩服。于是世祖命许衡入省议事,特召见面谕:“安童尚幼,苦未更事,汝谨辅导。汝有嘉谟,先告安童,以达于我,我将择焉。”显然意在培养练达中原政务的蒙古大臣来主掌行政,以免权力旁落。当时右、左丞相有五人(安童、史天泽、忽都察儿、耶律铸、伯颜),咸淳三年(1267年),安童奏:“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诏以安童为长,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汉人参用,员数勿过多。于是忽都察儿、耶律铸降为平章政事,伯颜降为右丞。安童又奏宜用老成人如姚枢等同议中书省事,诏许之。姚、许等汉族儒臣原是世祖即位前就已征聘的人物,和世侯势力也没有关系,他们都主张实行儒家治国方针,安童在他们的帮助下继续奉行采用汉法的政策。

咸淳七年(1271年),陕西行省地方官员也速迭儿建议说,“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朝廷敕令中书省详议此事,安童奏报说:“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忽必烈接受了他的意见。“时天下待报死囚五十人,安童奏其中十三人因斗殴杀人,余无可疑。于是诏以所奏十三人免死从军。”

安童

安童确实是比较仁厚的类型,与元代蒙古人的崇尚武力、奔放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安童身为中书省首辅,作为忽必烈在李璮之乱后怀疑汉人的背景下,投入精力想要全力培养的蒙古亲信,这从咸淳二年(1266年),忽必烈和许衡的一段话就能明显看出:“三年,上特召衡入,谕之曰:‘安童尚幼,未苦更事,谨辅导之。汝有嘉谋先告安童,以达于我,我将择焉。’衡对曰:‘安童聪悟,且有执持,告以古人言语,悉能领解,臣不敢不罄愚衷。但虑中有人间之,则难行,外用势力纳人其中,则难行。且臣入省之日浅,所见如此。’”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忽必烈最初让年仅18岁的安童任右丞相的目的,显然是因为他天资聪颖,值得培养,让蒙古人亲信执掌大权,避免落于汉人手中,因此让许衡有好的计策先告诉安童,借此发挥蒙古亲信的权势,并且让安童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位期间屡次遭到忽必烈的猜忌,与阿合马、桑哥的斗争中都以失败告终。从这些角度能够看出安童为人欠圆滑,不善于笼络势力,把持权柄,能力有限。这与安童一生的命运可以说相辅相成了。当然安童的为人个性,与老奸巨猾的阿合马、桑哥作斗争,显然是吃亏的。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宗王乃颜举兵反叛,忽必烈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受乃颜牵连入罪的皇室宗亲,忽必烈派安童负责审问,多数人获得平反。一天退朝后,安童走出宫门,那些被免除死罪的宗亲,争着迎上去拜谢,有人甚至为安童拿马缰绳扶他上马。安童对他们一概都不理睬。“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有人趁机对皇帝吿安童的状:“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忽必烈沉思良久才说:“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是岁,复立尚书省,安童切谏曰:‘臣力不能回天,乞不用桑哥,别相贤者,犹或不至虐民误国。’不听。二十五年,见天下大权尽归尚书,屡求退,不许。二十八年,罢相,仍领宿卫事。”桑哥被诛,世祖欲更换政府大臣,燕公楠奏荐伯颜、不忽木等十人,世祖又问谁可为首相,对曰:“天下人望所属,莫若安童。”又问其次,曰“完泽可”,遂拜完泽为相而不用安童。

忽必烈

桑哥一派顾忌安童有威望,力图将他排挤出中枢政府,于是阴进谗言,构陷其罪。“先是,北安王遣使祀岳渎,时桑哥领功德使,给驿传。及桑哥平章尚书省事,忌安童,诬奏北安王以皇子僭把岳渎,安童知之不以闻,指参知政事吕哈剌为证。世祖召问之,对曰:‘时桑哥主词祭,北安王使者实与臣往来,安童未尝知其事也。’桑哥不能对。”安童在海都处时,曾接受海都所授官职。世祖对这一点很恼怒,幸石天麟为之辩解说,安童不拒绝海都所授官职,是意在“释其疑心,导其臣顺”,忽必烈才消火。“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帝怒,天麟奏曰:‘海都实宗亲,偶有违言,非仇敌比,安童不拒绝之,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帝怒乃解。”

至元三十年(1293年),安童薨逝,“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年四十九。雨木冰三日。”忽必烈震惊哀悼:“人言丞相病,朕固弗信,果丧予良弼。”下诏由大臣帮助办理安童的丧事。

“公天性厚重,人莫能测。每当艰难晏治之时,夷险辱荣之际,守正不移,恬然自处。公退之余,即引诸儒讲论道义,孜孜忘倦。圣君贤臣之事,义夫孝子之行,善之当劝,恶之当惩,与夫治乱成败之由,死生忧乐之说,靡不悉究,殆二十年未尝一日少废。”

虽然安童自小就位高权重,但其住宅堂宇极其朴素简陋,除了必需的客厅、卧室、厨房之外,再没有其它多余的房间。有人建议安童扩建住宅,他说:“屋可以蔽风雨足矣。我闻人辛苦置田宅,适以资不肖子之用耳,吾不为也。”

安童在相位前后二十年,励精图治,废除苛政,推行宽平政策。抑制淫奢风气,减轻赋税,知人善用。与丞相史天泽、左丞相许衡、姚枢等人,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君正臣贤,所以至元之初,朝廷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有余财,粮仓满溢,天下大治。忽必烈曾经称赞安童说:“安童在,朕得高枕而卧,无所事矣。”

铁穆耳

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制赠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

安童两度出任首相,能荐用和亲厚儒臣,崇尚汉法,政刑宽平,多次制止滥用死刑,故有贤相之誉。但在任期间,前有阿合马、后有桑哥以理财受到世祖信任,使他难以完全贯彻以儒治国的方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