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构生活家教育

思维的三个层次

2016-04-18  本文已影响333人  码字者

刚在班级群里形成了讨论很有意思,我也很认同学委说的,于是我在写写关于思维这件事,这两年我的一些思考。

1,非理性思维,经常纠结于两难选择和被误导

你曾经是否有过这样的纠结:1,兴趣重要还是能力重要?2,社交人脉重要还是提升自己重要?我刚毕业以及毕业头几年,也很纠结于方法、强调兴趣重要,天天找兴趣,什么工作我感兴趣?现在我做的工作不是我感兴趣的,XXX工作是我感兴趣的。大学学英语也是,天天找方法,疯狂英语、俞敏洪联想记忆记单词、钟道隆抄写听力法。。。各种英语培训速成学校课程大行其道。教育小孩也是,各种兴趣班给他报,都是浅尝辄止。单纯强调兴趣,会让人纠结。乔布斯说:听你内心的声音,但现实是我们天天听钱的声音。

近几年成功学又火起来,各种心灵鸡汤又在微信圈疯转,同时又出现各种批判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愤青群体。出现罗永浩式的反智认识,出现方舟子式的打假人士,各种厚黑学的主张:你别努力了,各种黑暗和腐败归因。成功学又会强调人脉重要,人脉重要,人脉重要,所以你也开始走出去认识人,认识人,认识人。但是,发现然并卵,自己不行成功人士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们,世界的本质是交换,你要对别人有价值才行。然后左右摇摆,一会左一会右。

2,开始训练理性思维,偶尔也会陷入非理性、情绪做事

我目前就处在这个阶段,我认为都重要,只是分阶段和占得比重不同而已。兴趣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当然都重要啦,刚开始能力占比60%兴趣占比40%或者反过来,很多人都是虚假的兴趣和假象的兴趣,兴趣不转化成能力或者带来收入,慢慢兴趣就没了。比如你说对唱歌感兴趣,如果你唱不出来像周杰伦那样只是在大街上、地铁上卖唱,生存都是问题可能你就放弃了。写字,很多事情也如此。你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说的,和你现实中去实践的不一样。

健康重要还是赚钱重要?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个李开复得了癌症,很多网上就说成功有什么用?有钱有什么用,还是健康重要。过段时间在生活中还是要为赚钱而奔波,之后又出了一个滴滴的柳青等等,以后还会有。他们得病,仅仅是因为加班吗?有没有遗传因素或者其他因素?

打工还是创业?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去小城市?该不该买房?等等一些列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都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些没在北上广深买房的都后悔了,关键还是你有没有那个购买力,你是投资还是自住等具体问题。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我自己看了《怪诞行为学》之后我吃快餐,有段时间我就不会点套餐,我会为自己的理性选择而惊喜,一段时间之后我又闲麻烦就又点套餐了。《思考,快与慢》里讲到两个系统,理性思考的系统它比较懒需要长时间刻意的训练,非理性情绪直觉的决策很容易不需要怎么思考快。即使经过很多年的理性科班的训练的人,偶然也会在生活中出现非理性的现象,有时候情绪也是好东西,但大多数时候会误事。

3,精致的一元思维,训练好了会在社会上混的很好

精致的一元思维,他会把很多事情归因于自身,出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兴趣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它会说能力重要,兴趣不重要。社交人脉重要还是提升自己重要?提升自己重要,你自己牛逼了,优质人脉会扑面而来。

我也是经过很多挣扎,至今还未修炼成功。这方面我开始是受李笑来的影响,他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七年就是一辈子》我看了很多遍,也写了很多次的感想。后来也看了《超越感觉》,他自己讲他也是26岁时看到了这本书看了很多遍,还有《学会提问》等等一些列的批判性思维的书籍。

过程中由于功力不到,也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过很多次。听了他的一次演讲《七年就是一辈子》,是我辞职的导火索(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原因)。发现他讲得很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去实践过段时间就放弃了,又回到的第二个层次。在知乎上也看到了批评他的书的文章,和《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很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

今天我终于开悟,不是人家说的有问题,是自己的功力还没有达到。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一元思维,在当今社会上混成个成功人士轻而易举,很多优秀的人都有这个特质,所以他们很少抱怨环境。他们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有时间纠结于兴趣重不重要啊,有时间赶紧提升自己的能力1万小时的努力呢,哪有时间被误导是人脉社交重要还是提升自己重要,有时间赶紧提升自己把100小时开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