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近期读简友的文章,时常看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两句诗。
我知道这是黄庭坚的诗,但却不知道出自哪一首?(好像黄庭坚的诗我都知道似的,哈哈哈哈),对诗的表达情感也是模模糊糊,不知其二。
中国古诗词之美自不必多言。有了古诗词的加入,自会让文章增色不少。想着他日也纳入自己的文中,但对这两句诗的意思不甚了了,其敢乱用,自己用错,表达不准确事小,误导了读到的简友,可就事大了。
这两句诗出自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全诗如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一首关于思念朋友的诗。字面意思是: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你治理国家就像三折肱的良医一样,不需要去请求别人的经验。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吧,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黄几复,又名黄介,字几复,是黄庭坚好友,生于哪一年不详,卒于元祐三年(1088),黄庭坚当年43岁。
黄几复死后,黄庭坚专门为他撰写了一篇《黄几复墓志铭》。从《黄几复墓志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黄几复是南昌人,少年之时即有意于六经,能够析理入微。他勤学深思,学有所成。后入仕为官,但仕途不顺,满腹经纶,虽有治国之才,但却得到不重用,只在偏远的广东四会,做了一个小官。他为官清廉,为民请愿,多次上书消减赋税。他为人胸怀坦荡,执法严明不偏私。他孝友忠信,可与同安共危,喜言天下奇士。只可惜最后客死他乡。
黄庭坚,黄几复,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黄庭坚为什么要给黄几复写这封信?
黄庭坚、黄几复,二人都姓黄,都来自江西,只不过一个是南昌人,一个是九江人。同朝为官。二人都是刚正不阿之人,不献媚于旧党,也不投靠新党,所以都受到了排挤和打压,但二人性情相投,这也让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在京城,二人同沐春风,遍赏桃李,举杯畅饮,相聚甚欢。然而后来黄几复被派往遥远的广东四会为官,从此二人一个北海一个南海,一别就是十年。想寄封书信,却路途遥远难以送达,唯有思念,随着分别时间越久而愈发强烈。
想必黄庭坚对当时的世事也多有不满,一句“江湖”便描写出了当时的世事艰难。这样的“乱世”,多么希望黄几复这样的天下奇士来治理,只可惜党争不断,天下奇士得不到重用,只能身居偏远。这更增添了黄庭坚对好友的思念。夜雨孤灯,终成千古诗篇。
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是成为描写友情和思念的天花板,成文网文重多见的金句。
这两句诗一喜一悲,对照鲜明,写出了黄庭坚和黄几复的莫逆友情,写出了黄庭坚对好友的无尽思念,更有对好友虽有报国之能但却得不到施展的慨叹。
这其中“十年”不能仅仅作为衡量时间长短的概念,更表达的是友情之深、思念之久和思而不得见的无奈和苦闷。
黄庭坚和黄几复是挚交,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塑料友情,所以才能十年分离,十年苦思。他们虽天遥地远,少有相见,但从黄几复死后黄庭坚为黄几复所做的墓志铭就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关注远在他乡的好友,对他的事情也是了解颇多,开头一句的“寄雁传书谢不能。”,应该只是表达一种相隔太远夸张吧。
在使用的时候,如果仅仅用来表达朋友分离太久,我想仅仅用到了原诗不到十分之一的意思,友情之深和思念之苦才是该句的核心。
了解这首诗的前因后果,心中也就有了几分把握,想必今后必不会用错,